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95期-【俯拾皆食農】打造韌性的食農體系,從城鄉協作的公民行動起步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不廢少年系列營隊」參觀高雄市環保局南區資源回收中心,面對堆積如山的各種回收物都非常震驚。



#打造韌性的食農體系,從城鄉協作的公民行動起步

撰文/邱靜慧 圖片提供/張毓盈、張嘉和、黃湘云、吳碧霜



受雨季推遲影響,秋作足足延後了一個月,白玉蘿蔔卻意外大豐收,鮮少蟲痕、潔白漂亮。農家啟動拔蘿蔔總動員,與此同時,善用南國冬暖雨水少,家家戶戶開始醃蘿蔔,曬蘿蔔角、絲、葉,除實踐全食物利用、未有浪費的傳統;以菜乾形態保存,留待夏日菜蔬短缺時作為備選食材。


/

在漬物發酵的濃郁風味中,2023 年末,位於美濃靈山腳下的有機餐廳,正舉辦一場由國立中山大學 仰望教育基金會 SDGs 教育推廣專案,與旗美社區大學共同合作舉辦的「 農業淨零 農村循環經濟工作坊 」,探討:面對高溫暴雨、百年大旱的襲擊,處在極端氣候影響第一線的農村,可以如何因應?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農業轉型?

/

從關注廢棄物到農村循環經濟


2021 年起,中山大學大學社會責任(USR )計畫「 城市是一座共事館 」,與高雄旗美社區大學、第一社區大學、臺南新化社區大學齊聚,啟動「 南方修理聯盟 」,推廣以維修取代拋棄、責任消費與生產的循環綠生活。此外,著眼於氣候暖化,將嚴重衝擊下一個世代,連結高中職生舉辦「 不廢少年系列營隊 」,透過講座、小組討論、參訪與實作,讓全球與在地的循環永續方案進入青少年眼界,一起投入改變的行動。


台灣每年約有 10 萬多公斤非生物性農產廢棄物,不管是焚燒處理、就地掩埋、隨意傾倒等等,都造成農村污染危害。著眼於農業廢棄物長期未受關注,2022 年末,結合旗美地區保育組織、高雄農改場、農友、環境藝術工作者等多元觀點,進行「 農廢循環農村永續 」工作坊,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進入地方社會,從中理解農村社區發展過程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探索邁向永續城鄉的可能解方。


相隔一年,此次「 農業淨零 × 農村循環經濟工作坊 」,則從更全面的觀點探討農業部門自然碳匯的淨零轉型策略。長期關注環境社會學、主持該計畫的邱花妹教授說:「 我們不應將農村永續議題,當作是服務工業部門減碳的工具;而是要召喚其主體性,積極尋求更落地的草根行動。」


/


當前糧食生產模式,奠基在二戰後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農藥的現代化。加以經濟高度成長期大量人口湧進都市,糧食生產從過去地區自組自足,進入到全國性與全球性的流通,工業化的農業體系不及百年,卻造成農村生態多樣性的消失。全球氣候暖化讓減碳淨零成了當前最重要的議題,加以近二年受到全球疫情、國際衝突對糧食市場與糧食安全的衝擊,咸認發展循環農業體系,是減少進口依賴,並發展彈性食農供應鏈的策略。


工作坊開頭,台灣經濟研究院專員蘇向豪剖析台灣循環農業發展現況,他以層級化的概念界定內化型與資源型的模式,以及如何在不大幅改變農民耕作模式下,鏈結不同專業技術,將循環農業場域建立起來的可能。循環農業著重源頭思考,掌握廢棄物的產生環節及處理利用方式,能源轉換是最後一步。


在政策環境面未來若《 廢棄物清理法 》及《 資源回收再利用法 》整合成功,推動「 資源循環促進法 」立法,將更有利於循環農業的推動。


/

創造關係人口,培育地域公共政策士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亦開設「 永續城鄉實作 」課程,與日本京都龍谷大學政策學部進行為期一年的線上雙邊共課,去年更進行實體互訪交流。此次工作坊也邀請社會系、企管系的二位學生以「 農村如何循環永續?」進行台日案例分享。台灣案例鎖定高雄旗美區,日本則以滋賀縣琵琶湖為學習的主旋律,聚焦在近年最受關注的里山倡議、農業廢棄物及地方創生。


邱花妹提到,日本以「 中山間地域等直接給付制度 」支持農村發展區域自給自足,琵琶湖模式是最知名的案例。1970 年代因洗滌劑污染而造成的淡水赤潮公害,讓當地開始推動減農藥、減化肥的農法,並逐步演進為生物多樣性農法。「 小魚搖籃 」將湖泊、水渠、農田聯通貫串,讓鯰魚、鯽魚等淡水魚可透過魚梯從琵琶湖洄游至水田繁殖。


2000 年則建立起環保農產品的認證制度,協助農民推銷稻米。琵琶湖千年來「 與自然共生 」的里山系統,在 2022 年獲得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肯定。


令人 亮 眼 的 還 有,日本龍谷大學有「 問題意識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與「 社區 / 社群」為基礎(Community-Based Learning,CBL)的學習設計,目的在於培養地域公共政策士。學生通過參與工作營、調查、研究、實踐等活動,有了「 第二故鄉 」,成為「 地方關係人口 」,並具備初步取得地域公共政策士的能力與資格。



「 魚的搖籃水田工程 」是日本滋賀縣琵琶湖兼顧生產且保護環境的作法。


/

食農也能幫助淨零,建構綠色飲食生活圈


台灣正在進行的公民運動,還包含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從 2015 年就開始推動的「 綠色飲食生活圈 」,該行動著眼於:食農教育是否能成為因應氣候變遷下缺電、缺水、缺糧,延續性的推展成為在地解方?食農教育是否能跳脫農事體驗活動?如何系統性的資源整合以達成永續農業目標?


2023 年擴大徵案,以共培共伴的方式,遴選了透過野菜復育及加工應用,在都市建構防災韌性、社區微型經濟、互助共好的「 共耕食代 」;以「 米 」為主題,與小農、生態廚師合作,深入偏鄉小校提升食農知識的「 大米缸永續關懷協會 」;「 田野勤學 」致力推動本土雜糧復興,更協同企業夥伴,開發多項大豆循環商品;「 澎湖海鮮皇族 」藉由出版繪本《 小白兔的漁村歷險記 》,促進澎湖與台北 00 後世代對澎湖漁業文化的理解;以及關注食農在地化與偏鄉小校自辦廚房等制度面的「 美濃愛鄉協進會 」。


以問題意識出發,不僅深化了食農教育的內涵。跨領域、跨世代、跨區域、跨議題,連結更多利害關係人的做法,改變過去城鄉二元對立,建立起多元而綿密的支持系統,促進都市、郊區與城鄉之間,在社會經濟與環境保護的正向連結,使得我們的食農教育體系更具韌性,讓循環經濟走向了更永續的循環社會。




田野勤學透過食農教育教具模組化,讓不同年齡層的孩子 能更有效認識大豆。並開發大豆剩餘資材循環再利用,以及辦理永續生活節等擴散效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