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96期-【俯拾皆食農】春尋本草,食德飲和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耆老指導草餅製作方法。


#春尋本草,食德飲和

撰文/邱靜慧 圖片提供/邱靜慧、林全珍、張卉君、黃惠敏、楊易玲



大約是十年前的除夕前一個晴朗日,在植有老苦楝樹的後院,一群青年人圍在燒旺的柴火灶邊,向七十來歲的劉媽媽學習如何以古法製作柴燒年糕。整個程序耗時約莫 24 小時。


主司者也會在旁邊準備少許鹽、米、茅 草或金劍草避邪擋煞。寧可信其有,就曾有庄中婦 女未準備俱全,而被亡者「 問 」到,年糕怎麼樣都 發不起來。台灣文學作家鍾理和的么子就曾回憶, 每每媽媽蒸年糕時,為了避免孩子調皮搗蛋或胡亂 說話壞了好事,會將粄粹( banˋ ce )蘸糖打發頑 童,以求專心致志。

這個場景並沒有被時代掃入垃圾桶,以「24 小時 柴燒年糕 」華麗轉身,成了年節送禮的精品首選, 一根根木頭入灶的畫面,更豐富了愈來愈單薄的年 味。友人中部老家則以蒸蘿蔔糕為春節大事,想學 炊粿的朋友特別前往學藝,張爸承襲了母親留下的 傳統, 作法和年糕相似卻省時不少, 霸氣的尺寸更展現「 不驚人食 」的十足誠意。


霸氣的蘿蔔糕也是年節必備。

/

向山村智慧致敬


過年、清明、七月半三大節日,人們總是為祭祖、敬鬼神炊粄作粿,看似日常,伴隨鄉村人口老化,也逐步以買便利代替親手作。但在旗山內門一帶,因馬頭山之戰而重新串接的散村,卻試圖透過各種活動,延續鄉村的傳統文化。馬頭山人文協會會長黃惠敏,趁著春天鼠麴草繁茂滋長之際,邀集村中的壯青,一齊到下崁仔鄭勝男、鄭龔鈺萍老夫婦宅前學習作草餅,用足鼠麴草 30 斤,爲六月市集預先備料。


內門以惡地聞名,看似不毛,葛鬱金、樹薯、竹筍、樹豆等山產卻豐富多樣,農家高度自給自足、保留許多生活智慧。鈺萍阿嬤稱鼠麴草為「 厝角草 」,客家人則以白頭翁為其取名「 白頭公草 」,生長期約在立春至清明之間,也正是祭祖掃墓時節。


連同花摘取洗淨,殺青後搥打軟化其纖維,即可揉皮做成草仔粿,也可曬乾保存供日後取用。鈺萍阿嬤至今仍用古法將粿糊收水,用草木灰包覆於米袋外,一夜後水即收乾。秉持在地食材精神,最常用的餡料就是筍子,或者蘿蔔絲、菜脯加花生,與特別的樹豆加薑口味。


也許是天候乾旱,或者疏於管理,往年在鈺萍阿嬤菜園自生自長的鼠麴草量很少,所幸高齡 95 歲的三叔公薛獅象專司種植,台 28 大路旁、依著山邊約莫六分土地植滿了鼠麴草。爲方便灌溉將土地整理成一畦一畦,毋須播種、翻土後自然會發芽,這種現象客家人說是「 寄土 」,三叔公則以「 上代子 」表意。


88 歲的嬸婆、媳婦與其姊「 三對手 」,從過年前就開始採摘銷售,直到清明產季結束,便休耕至翌年春天的新產季。也許是拜去年聲名大噪的草仔粿奶茶所賜,除了既有通路,市區也固定有新客戶來此採購鼠麴草,每週固定帶回 60 ~ 100 斤的量,產地一斤零售價約70元上下,對農家來說也是一筆不錯的營收。



鼠麴草屬於菊科,喜歡濕無農藥的環境。

/

順應自然食德飲和


順應節氣的飲食與祭祀,讓人想到「 食德飲和 」四個字。食德飲和,是傳統合院建築,鑲嵌在廚房入口的句子,即便新樓房舍,仍有嵌刻或以紅紙寫上貼在廚房者,每每引人注目沉吟。食德出自《 周易 》:「 食舊德 」,是感念祖先;飲和出自《 莊子 》:「 故或不言而飲人以和 」,指和樂自得中和處事。可延伸為順應四季遞嬗、善用當令食材,是平順安心的飲食之道。


順應自然與永續農業發展息息相關,若能將生態系照顧好,將生態系服務導入我們的生活,將支持、供給、調節及文化四大服務系統建構起來,對人類在安全、生活所需物資、健康、良好社會關係等面向的福祉上將帶來正向的幫助,有助於實踐個人價值的種種機會創造。讓人不禁思考:鼠麴草雖有其文化經濟的價值,但過去經常被農人視作雜草看待,隨著友善生物多樣性農耕概念的推展,如何更積極的復育本草的多樣性?


林保署屏東分署就曾結合社區辦理了一場有意思的環境教育活動,名為「 小小樹苗回娘家 」,將高雄淺山地區的原生蜜花粉源、民族植物、食草,包括火筒樹、冇骨消、黃荊、食茱萸、賊仔樹、山黃梔、水錦樹、鷗蔓等十數種,提供給社區、學校單位推廣種植,用來增加生態綠帶。不少友善種植的農友、蜂農也一起加入,將這些植物帶回田區佈置,不僅豐富景觀,有助於授粉性昆蟲、鳥類等生物利用,也能延伸食農教育的深度。


而檢視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可利用的傳統,重新與其根源相連結,也是我們對食物文化傳承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