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402期-【原農永續力】種下文化:馬太鞍阿美族古來旱稻品種知識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邦查農場以水田插秧cilipeday / cilifetay( 圖片提供/蘇秀蓮)


種下文化:馬太鞍阿美族古來旱稻品種知識

撰文/張瑋琦

/

Panay(巴奈)是旱稻,也是神話故事中的美女,阿美族喜歡將女子命名為巴奈,象徵如稻穗般豐滿而謙虛。

旱稻,亦稱陸稻,日治時期引進稉稻之前,台灣原住民的旱稻只有秈稻和糯稻,是多種主食作物中之一。阿美族古來旱稻有黑色、紅色和白色,因花粉自然傳播易產生雜色米。開始推廣種植水稻後,為生產具經濟價值的作物,日本政府禁止原住民種植旱稻以免混色,導致旱稻種植面積縮減,品種消失。一世紀下來,僅剩少數家庭自耕自食留下零星之受歡迎品種。

/

文化的超級食物

阿美族至今仍保有若干古來稻,原因不外乎「祖傳的品種不能遺失」,或無法忘情於其香氣與口感。因糯米可製作喜慶或祭儀食品,如hakhak(糯米飯)、toron(麻糬)、eraw/ ecaw(酒釀)和epah(酒)而被保留,日常飲食的秈米則已被稉稻取代消失。

旱稻是阿美族的「文化超級食物(cultural superfoods)」,具有kawas(神性),地位僅次於小米。人們為它創造神話、專屬的儀式、儲藏空間、培育不同品種,製作成祭神的食物等。「文化超級食物」經常品種豐富,據悉花蓮農改場就蒐集了247種品系之旱稻。本文訪問馬太鞍保種人蘇秀蓮及耆老蔡義昌,了解馬太鞍邦查農場田間品種的文化:

1.falinono(圓糯)
是阿美族民謠中傳唱的知名品種:
O cipanay a~O cipanay a~ ko falinono~o hay yan~
(那叫做falinono的稻米啊~)
O sapiala to kadafo~ kadafo ni na loma’
(是要用來迎娶贅婿入家門的)

馬太鞍耆老蔡義昌說falinono是「囍米」,只在喜事用,喪事不可用。家裡如果隔年有喜事或新屋落成,前一年就要開始播種。他印象中falinono有兩種,稻榖為黑色最高級,用來宴客。

Falinono名稱來自兩個語幹fali(風)+nonoh(要來的,撿拾遺落的、剩下來的),意為僥倖留下來的,也可能是躲避過颱風而剩下來的。蔡義昌說,老人家談到這個稻米很開心,因為一年只有一穫。保種人蘇秀蓮的經驗證實了一點,她指出falinono只能二期種,她曾嘗試在二、三月種下,但到了六、七月卻不開花,直到九、十月才開花。由於falinono可水作也可旱作,今日多採水田種植,以致被誤以為是水稻。

2.cederan(長毛白長糯)
米心很長,稻穗最長可達30公分,株高可達160公分以上,故怕風,強風易倒伏;但抗逆境性強,耐旱、不怕濕,可水耕也可旱作。由於有白色的長毛包覆在稻穗上,脫穀時會纏住割稻機,故只能以人力採收。
長毛帶來保護,不易被鳥啄食,收成率較佳,而其命名正反映此一特徵。cederan名稱由詞幹cedet(觸燙)衍伸而來,蔡義昌推測意為「有刺、很凶,有長毛會刺之物」。

蘇秀蓮發現,cederan特別適合用來製作甜酒釀(eraw),做好的酒釀米粒飽滿有Q度。吃過的族人都讚歎是記憶中的味道,真正阿美族傳統酒釀的滋味!

3.katepa’ay(黑芒紅糯米)
傳說紅糯米為天神賜予的禮物,其中katepa’ay是最古老的品種。詞幹為tepa(發現、找到),蔡義昌推敲古代族人可能在偶然的情況發現此作物,故命名為katepa’ay(偶然發現到的東西)。此品種亦記載於黃貴潮的《阿美族生物觀》和1962年中研院的《馬太鞍阿美族的物質文化》,可見其古老。

蘇秀蓮農場的種源來自太巴塱,是未經純化過的原始品種,從以前到現在都採旱作,與現今太巴塱經濟生產的花蓮22號紅糯米不同。紅糯米用於喜慶與宴客,但katepa’ay口感較硬,做麻糬口感不太佳,較適合煮成糯米飯。

4.cilipeday/ cilifetay(黑芒紅糯米)
2016至2019年間,在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前負責人黃啟瑞的促成下,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協助馬太鞍人復耕吳連妹(米將阿嬤)贈予之古來種紅糯米,而開啟了阿美族旱稻復育的契機。

此品種花改場的記錄名為cilipeday,我查liped,並沒有這個詞,難怪族人說不知道cilipeday是什麼意思。由於史料中未記載此品種名,故無法判斷是否為採集者記音錯誤?但我在馬太鞍聽蔡義昌的發音是cilifetay,蔡義昌解釋為「很麻煩」,指這個品種有毛,脫穀時易纏在一起非常麻煩。字源衍伸自詞幹lifet(考驗),malifet指被考驗,似乎有點道理,有待日後查證。

此品種花改場的記錄名為cilipeday,我查liped,並沒有這個詞,難怪族人說不知道cilipeday是什麼意思。由於史料中未記載此品種名,故無法判斷是否為採集者記音錯誤?但我在馬太鞍聽蔡義昌的發音是cilifetay,蔡義昌解釋為「很麻煩」,指這個品種有毛,脫穀時易纏在一起非常麻煩。字源衍伸自詞幹lifet(考驗),malifet指被考驗,似乎有點道理,有待日後查證。


此品種香氣及口感較同為紅糯米的katepa’ay佳,口感較軟,適宜做hakhak,而做成toron帶有淡淡粉紅色,在喜事、節慶與宴客中十分討喜。



cederan 長毛白長糯。(圖片提供/張瑋琦)



falinono。( 圖片提供/蘇秀蓮)



katepa’ay 黑芒紅糯米。(圖片提供/張瑋琦)


馬太鞍邦查農場的旱稻復育

近年來氣候變遷影響加劇,耐旱、耐貧瘠的旱稻,重新獲得重視。目前花蓮中部保存最多品種的當屬馬太鞍邦查農場。
農場負責人蘇秀蓮自2020年開始蒐集旱稻的品種、復育種子,摸索商品化模式,以解決因缺乏經濟誘因,導致農人種植意願低的困境。她像研究員般,為每個品種製作詳細的生產記錄,掌握育苗、插秧、田間管理到產品風味的各種細節,建立生產模式:

田間管理:為了提升生產效率,多數品種採水耕,以機器插秧,但插完秧後不進水,以旱作的方式栽培。唯未純化過的原始品種katepa’ay,育苗後採作畦覆塑膠膜定植,維持原生的旱作環境以保持品種特性。
產季調整:旱稻大多植株較高,除falinono外,平均皆超過150公分,第二期作容易遭遇颱風而倒伏,故實驗第一期作之可能。
產品開發:目前產量尚無法發展產品,但秀蓮已針對各品種的食味及香氣特色思考最適產品──甜酒釀、米豆漿或米點心等。 蘇秀蓮認為必須幫這些品種創造用途,開發經濟價值,才能提升農民種植的意願。

除商品化模式之外,蘇秀蓮也注意到了旱稻文化重建的重要性,她說:「幸好我還聽得懂母語。」


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

馬太鞍部落耆老蔡義昌說,原住民作物的品種名稱和人的名字一樣具有意義,表達作物的特性──圓的、長的、大的、小的或來源等,只可惜現今多數品種名稱與意義已佚失。長期改種水稻,族人現在習慣把panay一詞譯為「糯米」,或「水稻」。當旱稻從阿美族的生活中退場,族人也忘了它的名字。原民作物的復耕雖然受到重視,但多只強調種植與飲食應用,導致文化淺薄化。

現代農改場育種或蒐集的作物,都以數字表示品系,但這只是代號而不是名字。古來種作物的名字寓意深遠,不是一組無意義的英文字母拚音。馬躍.比吼曾拍過一支名為《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的影片,強調恢復族名的重要,當年族名復振運動爭取母語記音,因為記音不正確或用國字替代拚音,往往造成意義喪失。找回作物的族名,探尋其意義,應是品種復育的一部份,是伴隨原民作物回歸土地,種下深厚文化不可忽視的工作。



.
.
.
.
.
.

詳情請見402期農訓雜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