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霧氣未退的雲林蔬菜專業區, 農友們正辛勤採收芥藍芽, 臉上滴下的汗水夾雜著農友間歡樂的交談, 握在手中是台北果菜市場曾創下每公斤近300 元的拍賣價的芥藍芽, 第一個種出「產銷履歷認證」的農友余仕賢、李麗娟夫婦 是如何在莿桐鄉農會的協助下,種出自己的一片天......
南台灣屏東的艷陽下,一枝枝盛開的腎藥蘭、萬代蘭與文心蘭就像穿著紅紫黃鮮豔舞群的舞者,在陽光下翩然起舞,在竹田鄉農會與農友數十年來的胼手胝足,舞出了台灣蘭花的奇蹟,這裡最高一年出口近四千萬枝切花,日本每進口十枝蘭花就有九枝來自台灣,最高年產值近八億元......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壓力的增加,許多老農夫除了要面對與自己感情深厚的耕地之外,還不得不直視自己身體逐漸老化的現實。他們在耕作時,常常感受到力不從心的無奈與焦慮,這種隱諱的提醒讓他們不得不關注自身的健康。即使心中懷著「我沒事」 的自我安慰,亞健康的狀態卻悄然成為他們心理的一部分,反映出他們內心深處的掙扎與不安......
11月23日,對農訓協會與全體農漁會界而言,是一個值得紀念與永難忘懷的日子。因為沒有19年前的11月23日,在農訓協會與農漁會領袖策劃下,以農漁會為主體,結合農漁民成功發動的2002年「1123與農共生」農漁民大遊行,農漁會極可能會被不當基層金融改革政策輾壓而走向覆滅,成為歷史名詞而不復存在,當然更看不到近年來各級農漁會陸續慶祝成立百週年之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