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2期-【俯拾皆食農】議題型食農教育在西湖
#客家飲食×食農×防災
撰文—張瑋琦 攝影—林國正
近年來,全球對食農教育的關心逐漸升高,將食農教育納入體制內課程已是各國教育界的共識。
我們在法國 Messy Palaiseau 的巴黎農業科技大學(AgroParisTech ),發表我國西湖國小推動議題型食農教育的開創性做法,深獲肯定,故忝為文分享給讀者們。
一所科學與生態結合的防災學校
苗栗縣西湖國小連續四年以「 一所科學與生態結合的防災學校 」及「 一所激發全縣防災動能的教具資源中心 」為目標,獲選教育部防災校園建置計畫之全國防災教育進階推廣基地補助學校,及「 全國防災總動員暨防災校園建置績優大會師 」績優學校。
客家是遷徙的民族,移動中首重便於攜帶且能在勞作之中迅速補充體力的食物,故發展出醃、漬、醬、泡等保存食的製作技術。
客家族群來台時,平原地區多已被占據,只能落腳淺山地帶。交通不便,無法經常買到新鮮的肉類食品,故從自然取材,日常食物中也包含多種野生採集植物。
這些因應遷徒危難的客家飲食智慧,提供了西湖國小防災食農教育的構想,以「 災後 72 小時維生黃金時間 」求生技能的訓練為目標,發展出三大主題「3 小時保全生命、3 天維持生命、2 週後重啟生活 」之教學模組。
食物生產與能源應用之間實踐
西湖國小的食農教育向學生展示兩套能源典範,一為使用 LED 燈生產水耕蔬菜的「 植物工廠 」,二為循環型農業。由於學校受限於建築法規,植物工廠無法使用太陽能,因而再現了單向能源消耗的現代化農業典範。
這兩套不同的食物生產與能源應用典範,帶領偏鄉學童從日常的校園食農實踐中,認識與家鄉阿公阿嬤不同的農法,思考食物生產與能源應用間的關係。

備災食物製作
西湖國小從日本 311 災後的防災教育中擷取經驗,發現備災教育特別重視蔬菜之攝取。例如,乾燥脫水食物可做為防災儲備食,故開發出「 十種乾燥蔬菜料理 」之食農教育課程,建立學生對災害保存食、非常食及其營養價值的認識( 村田まり子,2018)。
災中求生飲食
除了災前建置在地食物系統,提高糧食自給率,製作備災食物防患於未然之外,災中如何在缺乏水、電、瓦斯及救源食物的情況下謀求生存,也是必要的技能。當救災補給品尚未抵達時,擁有野菜採集的能力可提高生存機會。
而西湖國小自日本取經,開發出了以下兩個有創意的課程:
「 防災植物辨識 」課程: 此課程奠基於地方客家耆老的野菜採集知識,教師將野菜的圖片製作成電子教學資源,讓學生手持平板電腦在校園中尋找野菜,最後學習搭建火箭爐烹煮野菜蛋花湯,或在災中水源缺乏時,運用家中的零食或泡麵調味野菜,製作災中維生的能量食物。
無具節能炊事: 此課程教導學生善用在地環境中所能取得的素材製作食物。學校後面正好有一片竹林,因此指導學生鋸竹子、製作竹筒飯、以細竹枝為工具烤蛇麵等。校園內經常可見的影印紙箱內層舖上鋁箔紙,也能做為無具節能炊事的器具,結合黑水虻養雞而有了「 紙箱烤雞 」的教案。
此教案轉譯自居民燒柴熱灶的生活經驗,加上災中無具炊事的技能培養,融入生活科技課程「 空氣與燃燒 」單元的熱傳導、熱對流、熱幅射科學原理,而成為既能融入課程,又能回應防災議題,具有教育意義且充滿樂趣的學習活動。

議題導入開創食農教育特色
西湖國小的食農教育回應了氣候變化與突發流行疫病衝擊食物供應鏈的當代議題,結合生態原理、傳統知識和災害預防,融入各年級課程,開發出議題型食農教育。
本文借西湖國小防災食農的案例,指出議題型食農教育的未來發展潛力,強調食農教育應跳脫農業和烹飪實踐或食品安全科學的刻板印象。
筆者認為,食農教育若能適當導入議題,不但能解決校園過多議題教學必須實施的困境,更可為學校開創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