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2期-【小農碳滙】讓春天不再寂靜的菓園
#讓春天不再寂靜的菓園
撰文、攝影—方儉
「 你要在谷歌地圖上找到我,打地址會找不到,就打『 世豐菓園 』。對了,果園的果是有草字頭的『 菓 』,就不會弄錯了。」
「 我想參加『 小農種碳 』,並不是想要增加銷路,我的水果大概都有很多朋友買,還不夠賣,只是想透過『 小農種碳 』國際認證,用科學證據來驗證我實施十多年的『 秀明農法 』。」世豐菓園林世豐說到。
我的果樹都是長在草裡的
一路上開上來,兩邊的果園有如在癩痢頭的山丘上,我想,這樣坡度的山上開墾,對水土保持有非常大的傷害,如果情況不好,我就婉拒林世豐參加「 小農種碳 」,因為水土不保,不但沒有增加土壤有機碳的機會,而且還會違反黃金標準的認證原則。
反正既來之則安之,費了這麼多功夫上來,就好好的看看林世豐有何不同之處。
林世豐帶路,勘察他的菓園。「 我為什麼要用有草字頭的『 菓 』,因為我的果樹都是長在草裡的。」,在我看來,因為山路險峻,之字形的道路上下都有果樹,地面全是草,所以「 草字頭 」一點也沒錯。
小農種碳最高原則:生物多樣性
林世豐帶我一路走向他一塊田的中心位置,路上他指出了一個山豬剛挖的洞,這片果園是野生動物的遊樂場,進來就不愁吃的。
而且林世豐家族幾十年來種的果權種類品項繁多,幾乎終年都有水果成熟。正因如此,這片角度達 40 度的山坡果園符合「 小農種碳 」的最高原則:生物多樣性。
林世豐的果園有 4 公頃,種了各種水果,從梅子、李子,枇杷,甜柿,美人柑,芭樂,芋頭...等 20 多種,他必須全身心投入照顧土地、果樹,還有野生的不速之客。

土壤檢驗結果,令人吃驚
早期這片土地大量開墾,大家都是慣行農法,才有產量可以「 競爭 」,大量的農藥、化肥改變當地的面貌,也不時有人罹癌。
十多年前林世豐開始回家接手父親的田園,14 年前決定改變現況,自己嘗試「 秀明農法 」,拒絕農藥、化肥,甚至連有機肥、堆肥、益生菌都不用。
「 一開始時幾乎沒有生產,但是我還是要堅持下去( 不成功,便成仁 )。過了 2 年後,才開始有一點收穫,然後逐年增加,也逐漸有更多的人支持我的想法,成為我長期的顧客,我的產品才能有銷路,養活自己和家人。」
唯有生命的微生物,才能持續保有有機質成分
經過土壤有機質的檢測,平均將近有 10% 的有機質,代表世豐菓園的土壤中有 10% 的重量是微生物和一些有機成分。
在台灣土地相對貧瘠,很多農地經過多年耕作後有機質幾乎歸零,只利下不到1%,在 20 多個小農種碳參與者中,大多數只有 2% 左右,少數可以到 4%。一般而言森林的土壤才會到 8% 以上,像林世豐的表土土壤可以到 8% 以上,而且底土也在提高,這是典型的「 種碳 」示範。
更難得的是,林世豐還有 9 年前的土壤檢測報告,這和現在相比,9 年來的努力,土壤有機質幾乎是倍增。
林世豐在小農中是一個相當特殊而極端的案例,要有堅韌的意志力,和信心,還要家人支持,以及消費者相挺才能達成,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特別是在陡峻的山坡地,更是辛苦。
「極少見這樣把土地看得比金錢、產品更重要的農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