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8期-【特別企劃】農有保,好險!-農業保險再進化締造臺灣農業保險里程碑

農業金融署署長李聰勇。
農業保險再進化締造臺灣農業保險里程碑
撰文―趙如璽
農業保險,是臺灣新農業重要政策之一,旨在讓政府與農民一同承擔經營風險,提升農民損害防阻能力,強化我國農業體質,加速農業轉型,提升競爭力。
/
農業保險 未來農業趨勢,一條必走之路
回顧臺灣農業保險這一條路,著實漫長,農業金融局局長李聰勇如此道來:農業保險的議題,並不是這幾年才開始談論,自己年輕時,許多專家學者透過研究提出建議,臺灣要落實農業保險,甚至遠在日治時代就有如此宣揚,這意味著從事農業所面對的各種風險,亙古就存在。
明知需要,卻為何遲遲沒有踏出這一步?李聰勇分析關鍵原因,臺灣農業著實有著先天的限制,地理面積不大,農產品種類眾多,每一種品項種植面積也不大,完全不符合保險的「大數法則」,即風險分散、損失分攤,才得以獲得理賠的保險公式。
臺灣位於特殊地理環境,飽受颱風、豪雨侵襲,每每造成農業損失大,農民辛苦一年才收穫一次,就拱手被老天爺拿走,近年全球氣候變遷日趨嚴重,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及強度增加,更加劇農業經營風險。
「平均來看,每3到6年,就會發生一次嚴重災害,農損從200億、300億攀升至400億,極端氣候也造就多元複合式災情,近2年,乾旱、霪雨及高溫等頻仍,桃竹苗遭逢乾旱面臨停灌之際,東北部卻是豪雨不歇,一個乾旱,一個豪雨,農業災損高達164億元,真的是『一個臺灣兩個世界』,這更加深推動農業保險的信念。」 李聰勇說。
/
一張保單,一層屏障 農業護身符
「開發一張保單,就是要讓各項致災因子的風險獲得保障,每一張保單,都是一步一腳印,從無到有要花上1-2年時間,」迄今,已有27種品項,42張保單,平均1年就有5張新保單推出,每一張保單都集結多人所付出的心血,每一張保單就如同安全防護網,為臺灣農業、農民織出更為堅實的屏障。
農作物林林總總,開發一張農業保單的過程,從品項選擇、需求訪談、保單規劃、商品審查、推廣宣傳,相較一般保單,顯得複雜艱鉅許多。
保單開發階段,就要集思廣益辦理專家座談,瞭解作物生長特性及面臨風險,找出致災關鍵因子,進而徵詢農民意見、確認保險需求,並持續研議各種新型態的保險商品,提供農民分散風險的選擇。
農業保險類型多元,涵蓋實損實賠、政府連結、氣象參數型、區域收穫及收入保障5大類型:實損實賠型,如梨、香蕉植株、農業設施、豬、乳牛;政府連結型,如梨、芒果、家禽禽流感;區域收穫型如水稻、芒果、鳳梨;氣象參數型,如養殖水產(屏東內陸及沿海、高雄地區)、石斑魚、鱸魚、吳郭魚、紅豆;收入保障型,為釋迦、香蕉、水稻、高粱等。
多種保單類型將臺灣農業所可能面臨的致災因子與風險一一收納,予以事前保險,盡可能的減少農民各種損失。
局長李聰勇進一步解釋,舉例來說區域收穫型是看鄉鎮收穫量,非看一個農民收成量,有時農民不一定有災損,當收穫量低於標準就啟動保險。「農業保險旨在幫農民分擔風險,建立農民防災減損觀念,農民的心態也很重要,唯有認真防災才能降低自己的損失。」
/
政策型保險 引導農業政策方向,填補農業保險缺口
政策型保險跟一般商業型保險有何不同?又為何要推動?局長李聰勇表示,商業型保險為一般產險公司做,特定品項需要保險但產險公司沒有意願做,當其成為農業保險缺口時,這時就需要政府介入,要思考的是政府能做什麼,才能幫助農民。
政策型保險也是政府登高一呼、帶動農民轉作的一帖良方,放眼臺灣,水稻產量已過剩,減少水稻耕作面積所空下的地要種什麼?「要種臺灣所需要的作物,如高粱,玉米,黃豆等耐旱作物,」身為金門人,局長李聰勇以高粱為例,他表示高粱是很特別的作物,金門酒廠的高粱酒不僅是酒,也代表在地文化產業,不過因為當地產量不夠釀造,金門高粱原料進口的比例相當高。
該要用什麼方式讓農民轉作高梁?為鼓勵農民種植,不僅媒合金門酒廠與農民契作,解決農民怕「沒有通路」的疑慮,更推出高梁收入保險保單,預計讓臺灣本島種植面積從0公頃、600公頃、1千公頃擴大為3千公頃,讓1、20年沒有種高梁的地方從桃竹苗到雲嘉南,高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之於金門酒廠,用臺灣種植的高梁來釀高粱酒,亦展現支持臺灣農業,塑造出良好的社會形象。
/
農業保險法,農業保險的一道東風
農業保險一路走來實在不易,雖然成果豐碩,不過卻沒有法則依據,形成窒礙,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
風,「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都有立法,立法讓農業保險更有依據,」為此,農金局積極推動農業保險立法,終於2021年1月1日農業保險法正式施行,迄今也快兩年,立法成為強力後盾,不僅彰顯政府推動農業保險決心,更延續社會各界對土地、農民及農業的感情,更有助開發適合臺灣國情的農業保險制度。
臺灣農業保險最大的特色為,採用雙軌保險人運作機制,即由保險業或農漁會擔任保險人,原因在於農業保險依不同保險標的特性,承擔不同風險,且具引導農業政策方向等目的,因而有由不同保險人辦理必要,臺灣農漁會遍布全臺,挾著在地經營優勢,貼近農漁民,以政策型保險來說,農漁會擔任保險人更能有效推動。
在臺灣,現階段農業保險仍是無利可圖的功德險,之於保險業,農業保險市場太小,有的保單只有個位數,有的百張,可謂是秉持社會公益理念而投入。
「農業保險,是一條不好走,但要走的路,」局長李聰勇表示,農業保險未來要突破的地方,為農民端的改變,要讓農民建立保險意識,其中農漁會扮演穿針引線角色,用農民的語言去溝通,設身處地讓農民接受。一旦風險出現,保單獲得理賠時,農民就會感受到:有保有庇佑,不用再怕看天吃飯,進而大力支持農業保險,為臺灣農業未來繼續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