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5期-【國際傳真】日本 70 年來的漁業大改革
日本 70 年來的漁業大改革
文―張怡潔
2020年12月,日本啟動了70年以來首次的漁業法大革新,導入了歐美漁業大國行之有年的漁業資源管理制度。
為什麼日本政府遲至今日才決定要大刀闊斧的改革國內漁業?從這幾年來世界與日本相比的漁業產量之中即可以看出端倪。
/
根據聯合國公佈的《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白皮書》,全球的漁業總產量從2009年到2018年之間共增長了26%,其中同為亞洲國家的中國與印度,漁獲都是逐年成長,唯有日本是連年下跌,甚至在2019年跌到了1956年統計以來的最低點,只有419萬噸的漁穫,是1984年漁獲高峰值的三分之一,曾經自豪為世界第一的日本漁業,如今不置可否地衰退成了沒落產業。
/
壽司大國的日本為何面臨不漁危機?
日本漁業資源萎縮的原因,排除掉全球共同面臨的氣候變遷問題、以及各國制定經濟水域(EEZ)所導致漁業範圍縮小等影響之外,最主要的因素恐怕是漁業法的不合時宜。
日本漁業法制訂於1949年,歷經戰後嚴重缺糧,當時訂立漁業法的目標在促進漁業生產力,讓漁產成為糧食來源之一,政府鼓勵漁民大量捕撈漁獲,也鼓勵國民大量消費,吃魚對身體健康的概念長年深植日本人心中。
戰後數十年來不斷刺激漁業產量,卻沒有考慮海洋資源也有耗竭的一天,即使近年來漁獲量開始下降,漁民也沒有停止濫捕,最終導致日本周邊海洋的45種魚類中,約有一半處於難以繁殖的低水平漁量。
/
漁業轉型,從大量生產到永續發展
新漁業法主要參考了挪威、紐西蘭、美國等主要的漁業生產國所施行的「漁獲限額制度」,通過政府主導資源管理來復甦海洋資源,讓漁業法的目標從「大量生產」轉變為「永續發展」。
針對這波改革,日本政府首先進行了全面的海洋資源盤查,利用調查船等工具,從2018年的50種到2022年調查了約200種的魚類和貝類。
資源盤點之後,政府列管出日本漁業中重要的八項魚類導入科學計量的TAC制度(Total Allowable Catch)來管理漁業活動。
/
制度導入:政府主導漁獲配額,杜絕濫捕
對此,政府進一步地導入了IQ管理(Individual
Quota),也就是個別漁獲配額,替每個漁船、漁業
者分配各自的漁獲限額,禁止超額補撈。
個別限額,
主要是為了防止漁業者之間產生「先捕撈先贏」的競
爭心理,避免漁民短時間內捕撈大量相同的魚種,導
致魚價暴跌。
此外,不只漁獲限量,各縣政府也對漁民的補魚方式或是漁產尺寸大小制定了規範。
/
前線實戰:應用人工智慧,協助漁民資源管理
新漁業法落實之後,任何漁業者不論大型或小型都
需要向政府回報漁獲,在捕撈日的隔天或隔月向當地
政府提出報告。
漁船業者必須回報的報告,包含了漁獲
的時間、魚種、捕撈量等各項詳細資訊,對小型的漁
民來說是個突如其來的負擔。
日本一家AI人工智慧公司「株式会社オーシャンソリューションテクノロジー(Ocean Solution
Technology Inc. )」便推出了名為「トリトンの矛(暫譯:特里頓之矛)」的AI工具,結合了衛星數據和AI演算,協助漁民將每次的漁獲資料轉換成電子報告,減輕漁民的文書負擔。
另外,AI工具「特里頓之矛」則讓漁師可以直接透過衛星數據獲取海水表面溫度的數據,不需要另外裝設備在漁船上,節省一筆開銷。
/
讓AI成為年輕漁師的助手
「特里頓之矛」,將過去老漁
師手寫數十年的出航日誌輸入到軟體內,轉換成可即
時調閱的電子資料。
漁師在規劃出海時,AI立即比對
過去數十年同一天的天氣與漁獲資訊,當時的漁師在
哪裡,捕獲什麼,捕獲多少量等都可以立即查看,AI
還能根據連年的數據推估出氣候與海流趨勢,並結合
當天的衛星數據所測得海水溫度、天氣來準確預測漁
場位置,甚至是提示出海之後可以順利捕獲漁產的成
功率,減少空手而歸的風險。
該軟體最終的目標,是
準確預測日本周邊的海域各項漁場資訊,包含哪邊有
漁場、有什麼魚可以補獲、可以捕獲多少的量、市場
的販賣價格多少、漁場有多遠、要耗費多少運行燃料
等等,讓AI評估出最具有經濟價值的出海目標給漁師
做參考。
借助「特里頓之矛」的AI技術,將老漁師的經驗與技術轉換成科技工具,就好像老漁師每次都跟著一起出海一樣,讓年輕漁師出海捕魚更有保障、更安心。
秋刀魚也面臨不漁問題,是被列管的重要魚類之一。(圖片―unsplash寫真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