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88期-【封面故事】藏在紫色花朵下的東方維他命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藏在紫色花朵下的東方維他命

撰文―陳冠余 攝影―張家宜


民國40年代,當時整片樂合安通山上,看不到一顆檳榔樹,全都是花蓮縣玉里鎮特用作物產銷班第三班班員張再進的父親種植的中藥材,這些作物對於養生保健很有幫助,加上無需再仰賴進口,因此讓張再進開始對種植丹蔘產生興趣。

丹蔘種植的區域,主要分布在玉里「樂合」與「安通」一帶。秋冬玉里的陽光,雖然還有一些熾熱,但已經不像夏日的陽光那麼猛烈。隨著山路蜿蜒,一路盤旋而上,從大馬路到羊腸小徑,一連好幾天的大雨,絲毫沒有給這個區域帶來影響,農地沒有濕滑、泥濘。

張再進分享了田間管理:「為什麼我們要到山上來種丹蔘?因為這裡是山坡地,有一點坡度適合排水,只要把農地整理成有點坡度的區域,在排水上就沒有問題。其實,只要了解丹蔘的習性,種植並未想像中困難。」


/

一步一腳印,累積經驗值

20年前就開始種丹蔘的張再進表示:「根莖作物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排水問題。」
「還有,這種作物,不能夠連作,連作會有很多問題,所以我們在這裡種的作物,不會集中在一起,會隔離開來,這樣就沒有什麼病蟲害。」

除了氣候與土壤條件,張再進更進一步解釋,丹蔘的根系富含丹蔘酮,一般還沒成熟的根系不僅較細同時也不夠長,與成長良好的丹蔘相比,外型看起來就差很多。

如果要讓丹蔘的根系富含營養,就必須把花剪掉,避免營養成分都被花朵吸收,那樣根系也一樣會細小不飽滿。所以,種植任何作物都需要了解他它們的習性。


/

「要死不活」的丹蔘才是真正好!

張再進徐徐的說:「若是把丹蔘培養照顧的太好,它的丹蔘酮不會很『厚』(富含丹蔘酮),像我們快要採收的時候,我就讓它『餓』(不施肥、灌溉),餓到它已經快要死掉了,它的丹參酮就會留在它的根系裡面。」

關於丹蔘的營養成分,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都會協助農友進行分析,發現在地種植的「丹蔘酚酸B」、「丹蔘酮IIA」的含量,都比國外進口的來得高。


/

在逆境中創造機會

丹蔘比較特殊的部分是在於,沒有加工之前它是食材,可以烹煮、販賣、加工,農友也可以直接販售鮮品。但是,丹蔘乾燥後則成為了「中藥材」,銷售管道就受到限制。只有擁有藥證的中藥商可以進口及販售,農民礙於法規無法直接銷售,若無穩定收購管道,種植意願甚低。

近年來,玉溪地區農會總幹事蔡宗翰帶著農友推廣丹蔘不遺餘力,可說是全國走透透,為的只是希望讓更多人看見這些出自於農友汗水下的農作物。其中與全家玉溪店合作,將原為玉溪地區農會超市,打造成24小時的聯名門市「全家玉溪農會直銷站」,店內除了販售全家商品、農會產品外,也讓農友自產的蔬果、農產品等可以申請直接上架,擴大銷售通路,大大打開了丹蔘的知名度。



與全家聯名推出玉溪農會農民直銷站,讓消費者24小時都能買到在地農產。


/

「一味丹蔘,功同四物」

張再進熱情分享:「一般人都知道四物是女性的好朋友,其實『丹蔘』也是女性的聖品。如果將丹蔘加上當歸更是天下無敵!丹蔘與其他蔘類差不多,咬起來苦苦的,不太會把它拿來入菜,多半都是用來燉湯,但它的顏色跟味道相對比較討喜。

一顆丹蔘大約可以煮兩隻雞,丹蔘酮還可將油水分離,它就是這麼厲害,燉煮起來可說是色香味俱全!」

丹蔘看似高貴卻不貴,加工後的丹蔘茶ㄧ包可沖1,000CC,價格不僅比手搖飲還便宜,營養價值更是 無法相提並論。



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的丹蔘茶包。(圖片提供—張再進)


/

面對供不應求,如何做才是長久之計?

蔡宗翰說:「我們也沒有希望一下子就把產量衝起來,因為這都是需要人工。我很贊同農友們提到的,我們還是以人工可以做的量來做。並維持它的品質,打穩品質與銷售的基底。」將品質顧好,讓丹蔘持續的被訂購,而不在一時的利潤才是上策。畢竟,唯有讓農友有持續的收入,才能提高農友種植丹蔘的意願。


/

各司其職,創下三贏

「很感謝農會與花蓮農改場給我們很大的協助,不然我們也不會有這項技術。」張再進再次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情,說明農會一開始如何從外地引進丹蔘提供農民種植,希望藉以增加農友的收入,收成後農會也會協助農民對外推廣行銷,讓更多的人知道玉里丹蔘。

丹蔘的種植成功,讓大家開始研究還可以做成什麼產品?怎樣的產品銷路會比較好?不僅是農會,張再進說:「我們全家都很配合去外面推廣,所以就會有回頭客,越來越多。」農會提供多元的機會,只要農友有興趣推廣,不看短期的收益,而是後續長尾的效應,放心將研發工作交給專業的單位,農會與農友只要善盡自己的本職,並且把握每次推廣的機會,唯有如此,無論是對農會、農友、消費者,才是達到三贏的局面!


蔡宗翰總幹事(右)與農友張再進,對於丹蔘的品質很有信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