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88期-【特別企劃】農有保,好險!-保險主旨:保障收益與分散風險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國外發展農業保險之經驗與啟發

撰文―吳秋瓊


農業保險共有五種保單型態,包括實損實賠型、政策連結型、區域收穫型、天氣參數型、收入保障型,承保對象涵蓋各種農漁作物、生產設備等,本文以水稻(收入保障型)及水產(氣象參數型⸺氣溫)為例,帶讀者來了解農漁會推行農業保險的現況與建議。

/

農漁投保現況

花蓮縣吉安鄉山明水秀,稻米品質特別好,投保的保險型態是「收入保障型」的水稻收入保險,由於耕作面積不算大,多數農民與吉安鄉農會契作,保費由農會支付,因此契作戶可達到百分百投保。

即使如此,吉安鄉農會總幹事張德奇也不諱言,其他未與農會契作的農民,投保意願則相對低,歸納原因和理賠計算有關。

舉例來說,水稻投保分為基本型與加強型。前者只要登記就會納入投保,農民無需繳交保費,理賠金額為每公頃18,000元。加強型需繳交保費,理賠金額可達每公斤28.92元(優質加強型),對農民而言更有保障,這也是吉安鄉農會投保加強型保單的主因。


/

建議與期待

張德奇總幹事表示,水稻品種有「適地適種」的條件,例如高雄147、臺東192品種,產量高,但必須在玉里以南才適合種植。換言之,想要提高農民的投保意願,建議以品種來區分理賠依據,而非產量,畢竟花東地區颱風多,雨量大,農業保險是農民的必要保障。

養殖業者方面,南縣區漁會總幹事陳崇德表示,以臺南地區來說,養殖面積接近一萬多公頃,不僅魚種多,許多漁民本身是魚塭承租戶,未來或許可借助「魚電共生」方案作為契作基準,進一步提升投保率。

陳崇德總幹事強調,保單必須增加更多利基,漁民的投保意願才會更高,尤其臺南地區轉作文蛤比例高,應該開放雨水型保單,漁會站在輔導和協助的立場,作為政府和漁民的橋樑,期待推出更多樣符合養殖需求的保單,做到更全面的風險管控。

農業保險在全球各國行之多年,以美國和加拿大為最大市場,顯見農業保險有助於分散風險與保障收益;有鑑於臺灣特有小農與產區集中的特性,加上自然災害多,農業保險有其投保的必要性,為提高農漁民的投保意願,建議從保單規劃與理賠基準加以調整,發揮農業保險的更大效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