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7期-【原農永續力】飛魚: 達悟族的永續海洋智慧

達悟族認為飛魚是天神所賜予的聖魚。(圖片來源/ https://unsplash.com@John Cobb)
飛魚: 達悟族的永續海洋智慧
撰文、攝影/張瑋琦
/
台灣東部外海,距離台東南方 49 海浬,北方與綠島隔海距離 40 海浬,南臨巴士海峽與菲律賓巴丹島遙遙相望的太平洋上,有一座小島,島上的原住民族達悟族(Tao)稱之為 Pongso no Tao ( 人 之 島 ), 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蘭嶼 。 這個季節,家家戶戶門前立起曬魚架 ( zazawan ),掛滿飛魚是當地最具代表性地景。
/
夜曆:依飛魚汛期為主軸的曆法
天神賜的聖魚─ 飛魚,是每年隨黑潮洄游而來數量最大的魚種
。達悟族以飛魚的生物週期為準則制定曆法,由於潮汐變化受月亮陰晴圓缺影響,因此族人稱這套參照月亮週期的曆法為「 夜曆」。達悟族將一年分為三個季節─ 飛魚汛期( 飛魚季,rayon )、飛魚終了( 夏季,teyteyka ) 和冬季(amyam ),並且以飛魚到來的季節做為一年的第一個月( 約當西曆的 2 月 )。
夜曆如同漢族的農民曆,每年發佈更新,由於每個部落的魚汛略有差異,因此各部落依自己的夜曆行事,並未統一。飛魚季期間,有三個重要的祭典─ 招魚祭、收藏祭及終食祭。
/
飛魚招魚祭
飛魚的捕撈活動從招魚祭開始,是每年第一件大事。用意在召請洄游到蘭嶼鄰近海域的飛魚群進入各部落海域,祈求豐漁。傳說遠古時代蘭嶼人不認識飛魚,將捕捉到的飛魚與其他海 鮮、貝類同煮,造成族人與飛魚同時生病。飛 魚神( 黑翅飛魚 )託夢給耆老,要求耆老第二天到 do yabnoy 的岩石處( 即今位於紅頭村青 青草原的老人岩 ),教導族人捕撈、烹煮、曬飛魚乾及食用的禁忌。因此,招魚祭的儀式都是從紅頭部落起首,其他部落才隨後辦理。
招魚祭前幾天,村民即進行籌備工作,上山砍伐木竹製作飛魚架;漁團在船長家共宿,整理船隻、準備夜漁的火把、漁具等。招魚祭當天清晨,各戶男子著傳統服聚集於灘頭,圍繞著拚板舟舉行儀式。儀式中以雞血點在卵石、船 首及小竹管上,咸信點石儀式可引誘飛魚
1。
招魚祭過後,族人准予在夜間以火把火漁;過了 4 月之後,只可白天以舟釣魚,夜間不可捕魚;5 至 7 月飛魚漸漸減少,只可白天釣飛魚, 但不可捕其他魚種
2。
/
飛魚收藏祭
6 到 7 月來到飛魚汛期最後一個月的月底,各部落逐一舉行飛魚收藏祭。收藏祭儀式當天, 族人將飛魚乾與水芋同煮,全家共食,食用前唱歌祝福魚隻健康生生不息、家族興旺、漁船豐收等。儀式結束後將今年捕獲的大魚( 通常 是鮪魚 )尾巴穿成串掛在海邊;將家中的飛魚乾皆切除尾鰭,收藏入陶甕中,象徵飛魚季已結束,不再捕撈飛魚,改抓其他食用魚種
3。
/
飛魚終食祭
飛魚汛期結束後,族人仍能慢慢享用儲存的魚乾,直到中秋節前後舉行飛魚終食祭為止。終食祭是一年當中最後一次享用飛魚乾的日子,過了終食祭,與飛魚相關的一切活 動,如:捕撈螃蟹、慰勞、互贈魚乾、吃飛魚、吃鬼頭刀等都必須終止。過了終食祭未食用完的飛魚乾不得再吃,可以贈給外島人或餵豬、狗,但不得任意丟棄以表達對飛魚的尊重。接下來,只能將對這美味的思念寄予來年飛魚再度湧向蘭嶼時。

飛魚汛期停佇在灘頭的拚板舟嚴禁觸碰。
/
達悟族的永續海洋智慧
許多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知識都賦予自然「 神聖性 」,對原住民而言,自然不是外在的客體,人與自然是一體的,因此人與自然的互動必須遵守道德與倫理關係
4。 神話中達悟族人將飛魚與其他海鮮混合煮食,導致人類皮膚生瘡、飛魚生病,隱 寓人/魚之間跨物種的一體性關係,必須透過倫理法則才能維繫彼此的共生關係。
製作飛魚專屬的「 飛魚盤 」,將生魚與煮熟的飛魚以不同的盤子分開盛裝的規則, 今日看來完全符合食安原則。6 月前捕捉的飛魚只能用水煮,不可使用其他的烹調方式( 煎炒炸 );飛魚季第一次煮飛魚必須加一些海水且不可放薑等規則,也傳達了族人敬畏飛魚的精神。
飛魚的捕撈禁忌富含海洋永續的意義。例如,飛魚季的頭兩個月,可以夜間出海火漁,因為這期間飛魚量大,以火漁的方式捕撈效益佳。這段期間家家戶戶吃新 鮮的飛魚,多餘的則曬成飛魚乾。4 月之後過飛魚高峰期,改為白天舟釣禁止火漁,避免過度捕撈。5 至 7 月飛魚漸少,只可舟釣飛魚,不可捕撈其他魚種,這是因為家家戶戶仍儲存不少飛魚乾,不需要也不必要花力氣再去捕其他魚種,讓其他魚種可休息養生。飛魚收藏祭之後,各部落禁止再捕撈飛魚,改捕其他魚種。
/
最有意思的是飛魚終食祭,當天必須把家中儲存的飛魚全數吃完,終食祭後不能再儲存及食用飛魚的禁忌,無形中限制了家家戶戶在可終食的範圍內控制捕撈飛魚的數量。有人用「 古代沒有冰箱,保存技術不良 」來解釋飛魚終食祭的用意, 但這無疑是淺薄化了此一習俗的深層生態學意義。達悟族自古至今恪守的文化生態法則,達成了今日海洋資源管理科學所欲達到的目標。
然而,近代蘭嶼觀光事業興盛,做為蘭嶼美食表徵的飛魚榮登餐飲業菜單及伴手禮名單,飛魚風味餐、飛魚麵、飛魚飯糰、飛魚卵炒飯等商品陸續出現,使得市場上對飛魚的需求提升。島嶼的發展吸引更多外地人落腳投入觀光產業,文化食 物商品化是否受到危及飛魚的神聖地位?旅客如何能在觀光過程中學習擺脫獵奇心態,透過享用地方文化的神聖食物而同理在地的生態倫理?是關心飛魚文化及生態永續必須思考的問題。正如神聖生態學者所強調的:永續工作的成功,必須建立在神聖關係的基礎上,只有當執行資源管理的實踐與政策時也關心靈性,且人與非人物種間皆能秉持公平與尊重的互動關係下,才有可能達成目標
5。

飛進觀光客餐桌的飛魚。
1.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招魚祭 Mivanwa 逹悟族。https://www.tipp.org.tw/ceremony. asp?CD_ID=161
2. 財團法人蘭嶼部落化基金會,祭典儀式。https://www.taofoundation.org.tw/story/ceremony.html
3.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https://knowlegd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32A1F2ECB75
E4A8A&sms=16637BF3724C6215&s=432ABDBE08DCEE6A
4. 費克雷特.伯克斯著、黃懿翎譯(2023)。神聖生態學。台北市: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股份
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
5. Kealiikanakaoleohaililani, K., & Giardina, C. P. (2016). Embracing the sacred: an indigenous
framework for tomorrow’s sustainability science. Sustainability Science, 11, 57-67.
.
.
.
.
.
.
詳情請見397期農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