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97期-【小農碳匯】土壤的千年之緣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土壤醫生計劃,幫助肯亞難民解 決當地社區的糧食安全問題。( 圖片來源/ © FAO Vincent Tremeau )

土壤的千年之緣

撰文、圖片提供/方儉

/

寶貴的土壤成了壞東西?

土壤,我們再熟悉也不過的東西,也是蘊育陸地生命的源頭,但是我們卻把它們當成污泥,嫌棄它髒,滿布細菌,還有很多恐怖的東西在裡面;如果小孩手上的食物掉到地上,媽媽還會立即喝令小孩不要去撿起來吃。

是的,這就是我們對待土壤的態度,我們不在乎它, 嫌棄它,完全不把它當回事,加諸各種歧視性的語言,罵人的話,孔子都說過,「 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當有人被說是「 土包子 」、「 土頭土腦 」,都不是好事。

然而在五行中,土的地位卻是不低,雖是金木水火土排行第五,但在方位、顏色上卻是尊貴的,東青木, 南紅火,西白金,北黑水,中黃土,土居中央核心位置,且有帝王的黃色,無比尊貴。五行相生相剋,土 生於水,木生於土,也是生命的來源。

今年 7 月開始,我們將進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 全球土壤醫生計劃 」,幫助農民與農民彼此溝通、學習 成長,從土壤開始。在這 4 年中和農民的交往,大多數農民都注重如何利用設備、藥物等物理化學方式防治病蟲害,增加產量,較少有人提到土壤,即使是有機或友善的農友,要他們拿出過去 5 年土壤肥力檢測報告,其中的有機質含量,很少有農友能夠講得出來,或是資料遺失。

/

土壤的形成非常漫長,科學家估計,從光禿禿火山形成的玄武岩,要轉變成土壤,要花 6 萬 1 千 5 百年的功夫,在一般森林中,也要花上 1 千年的時間。以台北陽明山火山的鞍山岩上的腐植土為例,20 公分就要花上 2 萬年。土壤其實是集合天地精華的結晶,陸地生物生存發展的源泉, 「 全球土壤醫生計劃 」的第一課,「 什麼是土壤?」,簡介土壤的組成,一般土壤中空氣占 25%,水占 25%,礦物顆粒占 45%,還有 5% 是有機質( 一般多在 2 ~ 10%之間 )。形成 土壤需要 5 個因素:氣候、生物、地形、土壤、 母質( 原本的岩石 )、時間。


在肯亞農村的土壤醫生計劃幫助當地農民種出玉米, 改善糧食生產。( 圖片來源/ © FAOEva Gilliam )


/

台灣經過 300 萬年才有今天豐富的土相

台灣地處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交接處,由三大板塊的擠壓隆起,一般認為台灣露出海面約 3 百萬年,每年約以 4 公分上升,地質年輕而脆弱,且斷層多,按照美國土壤學分類,地球有 12 種土壤,台灣除了凍土外,包括了其餘 11 種。

土壤學是一個相當複雜多元的科學,囊括生物、化學、物理的基本科學外,還有更多的人文價值,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的黑沃土十分肥沃,當地人高馬大,而南方土地相對貧脊,一般人就較為矮小;不同的土壤培育出不同的作物、畜產,衍生出各地特色的飲食文化,這也與土壤息息相關。即使台灣長度約 3、4 百公里,寬度 1 百公里,由於中央山脈、丘陵,區隔出不同的地形地貌與土壤,也造成東南西北各地的食材、季節差異,自然演化出不同的飲食文化。

以台灣一般平地農地,大多是河川沖積出來的,花東地殻擠壓劇烈,地震多又大,不時山崩土石流,將高山的土石沖到下游,所以台 9 線花東縱谷的土地多石頭,土壤層較薄,需要由其他地方客土,而濱海沿台 11 線則更為狹窄,更不易形成富饒的土壤,不過很有趣的是最肥沃的黑沃土竟在海岸山脈東面,據了解,現在已不復完整;西部嘉南平原地質相對隱定, 的土壤層較厚,因為河流沖積時間較長,所以土壤比較肥沃;另一方面,由於中央山脈,會阻擋下午的陽光,所以西部的土地生產力大於東部。

/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好壞的重要指標,經過多年的化肥、農藥、重型機具耕作,土壤會嚴重流失,不論再下多少肥料,都會無法喚回當年的肥力,因為物理、化學不斷的擾動將會讓土壤中的微生物、蚯蚓等小動物滅絕,而這些具有生命力的生物,才是土壤有機質的重要來源,因為牠們可以分解、吸收植物代謝的有機物, 和動、植物殘體,形成長久的有機質如腐植酸、腐植質等。

另一方面有機質呈中性,或弱鹼性,是良好的土壤「 緩衝劑 」,不論是酸性或鹼性的土壤,都可以和緩中和,讓土壤酸鹼度不致大起大落危害作物生長。 有機質像海綿一樣,有良好收水、保水的效果,具有蓄水防洪能力,也可以減緩旱季土壤缺水,這對目前全球氣候變遷更是一件無可取代的救命法寶。
希望未來土壤醫生計劃的展開,可以幫助小農更了解自己土地的土壤性質,不但增加產量、產值,也可以為減碳淨零盡一份心力,幫自己減少氣候變遷的傷害。


 陳尊賢教授數十年來考察全球 1 各地土壤,對台灣的土壤更是 瞭若指掌。( 攝影/方儉 )

.
.
.
.
.
.

詳情請見397期農訓雜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