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7期-【酷老行不行】照護老人、承歡膝下,AI 機器人做得到嗎?

照護社交機器人可能成為老年家庭 的基本成員。(本圖利用 Windows Copilot 繪圖工具生成)
照護老人、承歡膝下,AI 機器人做得到嗎?
撰文/陳玉華
掀起全球 AI 風潮的輝達(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在 2024 年初的輝達 GTC 大會展示具備生成式 AI 功能的人形機器人,他預測更加靈活、多功能的 AI 機器人將廣泛地運用在人類的工作與生活場域。也許,在不久的未來,各類機器人將成為老年家庭的基本成員,替代無法同住的家人承擔起照顧長輩、陪伴聊天的角色。
/
多功能發展的 AI 機器人
少子高齡化的社會現況,除了需滿足老年人口的照護需求,還必須解決醫療健康服務相關人力短缺和工資上升的問題。AI 機器人的出現,不僅可以提升醫護品質,減輕照護者的身心
壓力,長者也能在家或機構
接受不同功能機器人提供的
服務,藉此保持快樂健康的
老年生活。
隨著送餐機器人、掃地機器人和家事機器人日益普及,醫療與看護輔助機器人、協助身體失能者自立的機器人也進入照護機構和安養中心,而聊天社交機器人不僅能陪伴老人,還能帶領大家一起進行健康促進活動。
以下簡介 AI 機器人在照護支援的創新類型:
/
攙扶搬動輔助機器人
具備攙扶和搬動功能的機器人,不僅是生理功能弱化、行動不便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幫手,也可減輕照 顧者的身體負擔和職業傷害,並能降低因人力照顧發生摔倒或受傷的風險。這類機器人可以協助許多費時費力的照護工作,預期將成為醫療和長照機構人力不足的輔助方案。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和住友理化株式會社自 2009 年起合作開發具有扶抱、搬運功能的機器人— ROBEAR。經過改良、安裝觸覺感應器之後,第三代 ROBEAR 機器人能夠依據被照顧者的體重與身形,以更輕柔的方式進行翻身、攙扶等動作,也能將人抱起來行走。除了看護功能,ROBEAR 也能和 人類對話,提供基本的家事協助。
未來 ROBEAR 機器人可能規劃成為遠距醫療的一環,希望能降低老年 人和行動不便者在長期照護的人力需求與費用支出。

外骨骼機器人協助肢體功能 缺損者能自行走動。(圖片 來源/緯創醫學科技)
/
外骨骼機器人
外骨骼機器人的開發可追溯至 1960 年代,美國陸軍利用外骨骼裝置讓軍人能夠舉起重物。改良後的動力衣和穿戴式裝置,大量使用在工廠生產線,用來減輕人員因重複粗重工作造成的肢體損傷。因老化或病變導致下肢不便及失能的人數逐年增加,強調自立行(free walk)功能的外骨骼機器人被視為是協助老人和癱瘓者復健、協助行走的好幫手。台灣的機器人產業起步較晚,在高齡科技政策推動下,結合 AI 運算、 仿生科技的外骨骼機器人照護輔具已有亮眼表現。
材料科學及電子科技的進展,使外骨骼機器人開發有重大突破。結構朝向輕量化、貼身具伸縮性的設計, 配合人類關節活動方向能更接近人體自然的動作。透過具有學習能力的控制系統,可以執行使用者的指令,也能協調模擬行動模式。機器人也可置入電流刺激功能,協助失能、癱瘓者麻痺的肌肉再度活絡,重建老人及患者的行動能力。
/
社交機器人
最受注目的機器人,是能和長輩聊天、促進人際互動、降低孤寂感的社交機器人。TIME 雜誌每年會選出 100 項使世界變得更好、更聰明,更有趣的發明。由愛爾蘭三一學院機器人專家開發的 Stevie 社交輔助機器人,即列名在 2019 年百大最佳發明名單中,並且登上 TIME 雜誌封面。
Stevie 社交機器人有一張和善臉孔,他被設計成能與人類互動,幫助使用者完成任務,他也能跟大家玩遊戲和進行視訊聊天。如果使用者告訴 Stevie「 我來自南投縣埔里鎮 」,他就能透過網路找到這個地方的照片、 影片、音樂和故事,幫助使用者回憶往事,也能用於協助喚起失智症患者記憶。
當家庭或機構照護人力不足時,長者常面臨缺乏社交、孤寂感及憂鬱症 狀。社交輔助機器人可以協助使用者養成規律的服藥習慣、睡眠模式,參與更多社交互動。這些作法或許能緩解老化及失智等病症,提升老人生活品質,並且分擔家人或機構照護者的工作壓力。
2014 年在日本問世的 Pepper 也是具有情緒、能歌善舞的社交機器人, Pepper 可以陪老人聊天,提醒按時服藥,也能察覺老人的健康有無異常情況。在醫療資源比較缺乏的地區,或是各式病毒傳播比較頻繁的時期, Pepper 也能發揮醫療照顧的功能。但是銷售表現不佳,已在 2021 年停產。
/
醫療院所及智慧生活輔助機器人
針對醫療院所開發的 Moxi 機器人,又稱為「AI 機器人護士 」,也入選 2019 年 TIME 雜誌的全球百大發明。Moxi 能分擔護理人員繁複的雜務工作,讓後者有更多時間與病人互動,專注一對一照護。Moxi 配備可伸展手臂、可抓取物品的夾子和可移動的基座,可自主完成揀藥、運送藥品器材及搬運棉被等工作。
由於在地老化、在宅養老是許多長輩的偏好,可提供各類生活服務的智慧居家 機器人 Zenbo 應運而生。這類機器人不僅可作為生活小幫手,貼心協助使用者處理家中生活瑣事;他們也能擔任趣味學習小玩伴,透過豐富教材及互動形式,找回長者的記憶並延緩老化。

社交機器人 Pepper 帶領照護中心老人做運動。(圖片來源/ Magenta Health Japan )
/
AI 機器人尚難取代真人,但能減輕照護者的壓力
結合人工智慧的人形機器人,能陪伴長者聊天互動,協助日常照護工作,幫助肢體失能者復健或自行走動。創新科技能減輕照護者的壓力,卻無法提供被照顧長者需要的人際親密關係及家人陪伴。研究顯示電視是年長者最常接觸的資訊來源,但隨著年齡增長和感官退化,長輩們其實更常在最愛的電視機前打瞌睡。
AI 機器人的出現,會改變長輩這種慣行嗎? 人與科技互動,人類 會出現哪些新的行為? 如何被賦能? 都值得繼續關注。
.
.
.
.
.
.
詳情請見397期農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