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期-【農漁會通訊】導向學習氛圍的多元轉型——溪口鄉農會

劉純婷總幹事(右)親往昌欣農場關心農友劉永涼種植的玉女番茄生長情形。
導向學習氛圍的多元轉型
#溪口鄉農會
溪口鄉是嘉義縣面積最狹小、人口數最少的行政區,總面積約 33 平方公里,在地人戲稱從北到南車程只要 10 分鐘就是全境;位於三疊溪與石龜溪下游的沖積平原,富含沙質的土壤適合種稻,農業以繳交公糧的稻作專業區為主。2017 年上任的溪口鄉農會總幹事劉純婷,到任後積極鼓勵員工學習,並輔導在地農友農業轉型,讓小而美的農會在保留傳統人情味的同時也積極轉型。
/
嘉南平原的冬日陽光和煦,金黃色的光影照映在拼布花樣似的多彩農田上,搭配著蜿蜒圳道、稻田和老樹、三合院、耕耘車和田野上飛舞的白鷺鷥,簡單元素就建構出絕美意象,這是溪口鄉每日上演的日常,也是台灣最迷人雋永的鄉村圖畫。
/
一到溪口鄉農會,總幹事劉純婷立即起身微笑招呼。71 年次的她畢業於國立高雄大學財經法律系並曾任2 屆溪口鄉鄉長,2017 年才轉任農會總幹事。上任後劉純婷將所學與經歷無私地分享給農會,像是效率、知識與資源人脈等無所保留,以漣漪式的影響力督促這鄉村型農會。
/
優點凸顯、缺點轉化的用人學
笑聲爽朗、做事明快有條理的劉純婷,雖然之前在鄉公所服務,但對農會並不陌生。
提到剛上任時對溪口鄉農會的發現,一進來察覺到員工有三分之二是 55 歲以上的媽媽型員工,農民也以老農居多,她便思索著如何運用優點來彌補缺點,用交流感情的方式做生意正是這些員工
的強項。
媽媽型員工在各村頭都有認識的人,利用熟知地方展現人文關懷,能迅速與各社區的人作連結,建立起一通電話服務就到家的模式,像是日常用品、各類保險等,日期快到員工就會主動通知與服務,不必來農會就可以到府服務。
由個人影響團體學習風氣成型
「我從到任後就跟農會員工說要跟之前不一樣。」由於她 27 歲就擔任溪口鄉鄉長之後當上農會總幹事,她運用之前工作效率與人脈,很明白地告知農會員工要去哪裡要到資訊與資源,並明確地告訴員工如何達到我們相要的目的。
她也意識到年輕化才是未來方向,除了招聘年輕員工進農會,透過在職進修是一種方式,所以以增加薪點的方式鼓勵員工在職進修或考證照。「主要是風氣的改變,引領大家不斷的去學習。」劉
純婷說。
如果一開始就要求員工一定要具備甚麼證照,工作氣氛會變得沉重有壓力,所以只要求從新進員工
做起,慢慢地影響到團體,現在大家開始覺得考證照是很好的事。由個人開始影響整個組織,員工態度變得積極。
也在 2019 年成立青農聯誼會,找年輕人一起進來加入農會與農業,目前青農人數已有 68 人。
傳統走向轉型農會引領走前面
「對於新興作物,農會站在輔導的角色,包括耕作方式輔導、品質篩選等,自己先在前頭做,以示範的方式,農民才會有信心跟從。」劉純婷說。溪口鄉農民以前都是用慣性農法,但要加入「嘉義優鮮」或上架其他通路都一定要藥檢,有些農民怕麻煩不想配合,所以農會先由自己的員工同仁或家人開始種植,當種植成功價格很好,其他農民觀念慢慢改變後,就會影響整個產業。
農會花了很多心思與農民推廣溝通,目前有不少好成績。這 2 年跟農民契作南瓜採用「友旺」的品種做成溪口鄉農會自有品牌的「黃金暖南」脆片,就深受大家歡迎。當初是拜託農會同仁先種植,接著再拿去市集試吃與試賣,前兩批是由員工所種,待時機成熟後第三批後才與農民合作契作,目前種植面積大約 2 公頃,成為溪口鄉農會的自有品牌第一號加工品。
嘗試與挑戰昌欣農場的成功之道
2020 年回鄉蓋溫室種植玉女番茄的劉永涼,他的昌欣農場每年種出的玉女番茄酸甜、回甘有口感,光是宅配熟客就已供不應求。
原本從事紡織的他偶然機會知道同學在務農,看到同學種的玉女番茄驚為天人,加上父母年事高,就決定回鄉蓋溫室,第一次 0.4 公頃,雖然種植過程遇到很多問題,但他不視為困難,越種越對農業有興趣,還加蓋另一座 0.55 公頃的溫室。
在昌欣農場除了化學肥料外,他也不惜成本施以有機質材酵素,包含了牛奶、海藻精,並加入自己測試出的祕方,才使得番茄格外有口感。
他與農會配合良好,對於目前農場面臨的缺工問題,2023 年由農會代為申請了 6 位農事外勞獲得解決。種出的玉女番茄除了宅配,最高等級的也會利用溪口鄉農會名義前去台北批發市場拍賣,這樣一來,農會不只有手續費收入,也開始監督品質、運輸與拍賣過程,是提醒自己謹慎的一種方式,才能得到最實際的回饋與成就。也由自己的成果來鼓勵溪口鄉的農友,在溪口也能種出高水準的水果。

/
勤奮青農徐綋維 掌握自己人生方向
回鄉從農時間大約 10 年的徐綋維,則是溪口鄉很具代表性的青農之一。
他目前除了經營自家農地外也租地耕作,加上從事農業代耕,所以收入尚稱穩定。而這個過程中農會協助他資金取得、承租農地的取得和參加共同運銷業務等,今年更配合南瓜種植、收購、加工、行銷,使得收入更為穩定,他也對自己的從農之路更加有信心了。
加值提升 為農轉型鋪路與準備
在農會輔導下,為溪口鄉農業的多元轉型帶來希望,像是蘆筍,原本就是溪口鄉原有作物,經過改
良後提高經濟價值的紫色蘆筍,則是目前市面少有的特色作物,目前鄉內種植面積約 2 公頃,雖然栽種費工,但果菜市場拍賣價高達每公斤 800 元以上,農友對價格都笑呵呵,採收期從清明節算起有 6個月以上,是高單價的經濟作物。
過年期間才推出的帶殼黑金剛,主打當季、現採的秋花生,當季賣完就沒有了, 沒有儲放的問題,因為新鮮具口感,也深受老饕喜愛。
投入一顆新鮮種子的發芽,讓整座草原的風和空氣都有了不一樣的氛圍與變化,在溪口鄉農會裡,改變正在進行式。


經過改 良後提高經濟價值的紫色蘆筍(上)與主打當季、現採、賣完就沒有的秋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