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94期-【俯拾皆食農】冰山一角:校園午餐讓食農教育法虛有其表?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校園午餐讓食農教育法虛有其表?

撰文—張瑋琦



2022 年立院三讀通過的《 食農教育法 》揭示六大推動方針:一、支持認同在地農業;二、培養均衡飲食觀念;三、珍惜食物減少浪費;四、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五、深化飲食連結農業;六、地產地消永續農業。立法一年半以來,相應政策是否朝向此目標航行或已偏離軌道?


本文借校園午餐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檢討《 食農教育法 》政策實踐上的危機。

/


食農分離的校園午餐


2015 年底立法院增修了《 學校衛生法 》部份條文以解決校園午餐的食安問題,其中與食農教育相關的條文包括:增加食育課程加深學生對食材來源的了解、鼓勵學生參與學校餐飲準備過程,以及學校供應膳食其食材應優先採用在地優良農業產品 。


為了讓學童吃得更好,政府祭出提高午餐補助費辦法,以奬勵使用章Q食材;2021 年起,更推動「 推動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 」,希望一舉解決偏鄉無法達成章Q食材覆蓋率及自辦廚房人力不足等問題。


從提升校園午餐的品質的效率性來看,這些政策的提出的確為了兼顧學童營養均衡與食安做出了貢獻,值得肯定,但也因為這些解方乃從都市學校的角度思考,一昧追求城鄉標準的一致性,反而導致鄉村學童午餐農食分離的困境。


/


如今已顯現在三個層面:


1、學午糧:

110 學年度起,農糧署於學午糧網購平臺公開招標食米,提供產銷履歷米給全國學校選購。

回應此政策,美濃區農會特別以保障在地農友生產權益的價格契作 120 公頃的高雄 147 產銷履歷稻米,期望「 讓美濃的孩子在校園吃到美濃米 」。


然而,卻因學午糧採最低價標的方式招標,導致美濃區農會「 地產地消 」的美意落空,米倉的學童吃不到自家米,反而要吃來自台南及嘉義的稻米。


2、章Q食材:

2023 年 11 月 1 日起中央補助地方政府推動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在章Q食材覆蓋率超過 90% 的目標下,規定紅豆、花生、甘藷及冰烤地瓜等應採用產銷履歷農產品。


由於國內章Q輔導尚未到位,此政策一出即衝擊校園午餐,例如:沒有履歷地瓜,導致午餐無法供應地瓜,營養師預測若明年開始納入產銷履歷蔬菜,而在地小農食材面臨又缺乏標章無法進入校餐,採購將會更困難。


3、中央廚房計畫:

為了解決偏鄉廚房人力問題,政府統一推動中央廚房計畫。

然而強迫自辦廚房退場的機制設計,使得某些整合「 學校廚房-食農菜園-社區農業 」,推動「 三位一體食農教育 」校本課程的鄉村小校,面臨「 食/農/教育 」斷裂的危機 。


/

救學校還是救農村?


11 月 10 日晚上,一場在日光小林社區活動中心舉辦的「 食農教育與小校翻轉的再思考 」地方願景論壇,吸引了在地學校老師、營養師、家長及社區工作者,憂心討論偏鄉學校何去何從?


論壇總結出,鄉村學校廚房經常扮演多元角色,它不只是為學童烹煮午餐的「 空間 」,更是連結學校與鄉村的樞紐(hub )。自辦廚房經常能以較低的成本取得優良食材,因為學校周遭的婆婆媽媽或小農,會基於愛護子弟的心情主動捐贈自家農田的蔬果給學校,但在現行標準下,這樣的行為是不被允許,也無法納入章Q覆蓋率計算的。


有些學校的廚工傳承了三代,讓三代學子共享著相同的味覺記憶,但在中央廚房政策下,味覺的傳承變得困難了。更重要的是,過去學校廚房的存在支持地方農業產業,農友因供菜給學校而產生榮耀感,進而主動減農藥或採友善耕作,但現行採購制度打破學校與社區農業的連結。


對於鄉村而言,這種對食物自主權的掌控,也是建立鄉村學生榮耀感的基礎,而這一切恰恰就是構築在鄉村學校擁有從農田到廚房得以自主的優勢上。學校廚房熄火可能造成鄉村學校食農整合教育的優勢不再,加速人口外流,導致鄉村學校因學童數不足而閉校,最後造成鄉村沒落,農業後繼無人,而這些都已是現在進行式。


/


鄉村做為農業生產單位,校園午餐做為統籌在地食物系統的中樞,學校與在地農業的生產及農村的永續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美濃的在地媒體工作者李慧宜指出,鄉村學校不受重視源自於鄉村價值不被認識:

在全球化流動的系統裡,我們有時候也要思考,像龍肚國小、龍肚社區、美濃這樣一個小地方,他其實是在流動的全球化世界中提供了一個穩定性。


這個穩定性就是,舉例來說,我們常常會笑說混不下去的人才會回來等等,不管是不是這樣,但是當你回來,至少這個土壤、這個家鄉是承接住你的,就算是多添一雙碗筷,家裡也不會破產,因為這些米啊、菜啊都是家裡種的,也有房子可以住。


因此,社區居民焦慮地問:「 我們應該先救學校?還是救社區?」就鄉村永續而言,這件事情其實是一體兩面的,救了社區,就會救學校;只救學校不救社區,學校倒得更快。




這家廚工媽媽的好味道在龍肚國小傳承三代 ( 圖片提供─大享食育協會 )。

/

對齊食農教育法精神


偏鄉校園午餐的經營困境只是冰山一角,底下隱藏的是《 食農教育法 》、《 學校衛生法 》或地方的「 午餐工作手冊 」各行其是,食農教育被簡化成認識國產農產品、瞭解食物的來源的知識性及個人素養,而導致政策見樹不見林的問題。筆者認為解決方式應回歸食農教育法的精神:


1、對齊食農教育法精神:校園午餐的施行從中央到地方有如多頭馬車,建議對照《 食農教育法 》六大推動方針,重新修改各種法案或工作手冊的內容及推動方針。教育部學校午餐科應重視與落實《 食農教育法 》精神,而非僅將校園午餐視為一個業務。


2、地產地消同心圓理論:鄉村與都市、產地與非產地對「 在地食材 」的定義應採不同尺度,不應粗糙地將「 國產食材 」等同於「 在地食材 」。本人提出「 在地食材同心圓尺度 」,愈接近產地的學校應優先使用當地生產食材。建議農業部修正學午糧招標辦法,讓地方吃在地米,並輔導農村學校周邊農友取得產銷履歷,提升就近供應的可能。


3、重視多元性與適地性:鄉村與都市能提供食農教育的資源秉賦不同,故應依其秉賦鼓勵多元性與適地性,避免以同一標準削弱地方自主的機會。推動「 三位一體食農教育 」的自辦廚房具有典範價值,應以政策補助輔導鼓勵。




美濃的孩子在學校要吃美濃米。(圖片提供—大享食育協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