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94期-【小農碳滙】氣候變遷下, 未來農糧的危機與轉機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氣候變遷下, 未來農糧的危機與轉機

撰文、攝影方儉



人類有超過 1 萬年的農業開發歷史,創造出以農業為骨幹的人類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系統,過去 2 百年的工業革命,加上帝國殖民,大量的吸收農業的人口、土地,創造城市、工廠的新型態都會樣貌,大量良田流失。


我幼年時,台北市公館、台大,大安區一帶都是高等則農地,不得做非農業使用;如今除了台大的實驗用田地、溫室,早已無農業的痕跡。

/

然而農業在面臨全球暖化中,也有著無可替代的「 貢獻 」,大約 1/4 的溫室氣體來自於農業,若再加上食物供應鏈的加工、運輸、儲存、銷售,則有 1/3 來自農糧部門,這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在 2022 年的統計。


而農業最大的溫室氣體來源,恰好又是工業回饋農業的結果:

(1) 大量的重型機具破壞森林,大規模翻耕,造成土壤中的大量碳匯流失到大氣中

(2) 大量化工肥料、農藥製品的使用,造成土壤微生物滅絕,土壤酸化、硬化失去生機。

/

未來農糧業的 5 類挑戰


1、建設用地價值超過作物種植

2、推動生物革命

3、永續飲食

4、減少廢物與浪費

5、 ESG 透明度與問責

/

ESG 透明度與問責


事實上 ESG 最重要的是公司內部的治理是否清明,對於農企業而言,減碳,提高土壤有機碳,再生農業都是非常好的 ESG 題材,但需要透明揭露,而且能夠讓外界一目了然,才能有助於未來農企業的發展。


「 台灣小農種碳專案 」在國際知名減碳認證平台黃金標準登錄,就是主打使用「 努力小農 App 」作為生產履歷數位記錄工具,可以即時透明公開減碳工作的內容,接受各方的監督與指教,這也是一種從小農視角使用網路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 也是幫助小農克服認證與城鄉差距的手段,將小農產品直接銷售給企業或消費者,實現 2030 年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 ),有助於價值鏈的提升。

/

減少廢物與浪費


根據世界數據(WorldData )的統計,食物在下游的浪費佔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 6%),比石化(3.6% )、水泥(3% )、廢棄物(3.2% )、航空運輸(1.9% )等更多,如果能夠減少浪食物的不必要浪費,或是過度消費減少肥胖,都是善莫大焉。


食物的冷鏈儲存、物流就十分重要,特別台灣的水果多為「 在欉紅 」,固然好吃,但是在儲運上就是個難題,未來在農產品的冷鏈建設可以減少大量的食物廢棄產生的溫室氣體,也可以為農民爭取更長的銷售期與加工利用的機會。




不要小看廚餘的碳排放量,丟掉的食物從種植、收穫,運銷, 儲存,烹煮都會產生碳排放,進入焚化爐成了二氧化碳,
也要耗掉能源去「 煮掉 」廚餘中的水,進入垃圾掩埋場則變成甲烷,是焚化的二氧化碳的 25 倍。零廚餘就可以減少 6% 的溫 室氣體。


/


永續飲食


「 吃素救地球 」,從溫室氣體排放來看,畜牧業似乎是農業最大的排放源,前幾年以實驗室生產人造肉、植物肉成了十分熱門的話題,吃這些「 素肉 」、「 人造肉 」似乎是全球暖化的解方。


然而近年各方仔細審視人造肉、植物肉的生產過程並不是那麼減少碳排放量,用實驗室以組織培養出來的「 肉 」要數百美金一磅,除了奢侈之外,其生命週期的碳排放比上好的牛排還高;素肉也是如此,經過深度加工,讓植物蛋白質重組,使得看起來、嚐起來像肉,但是這裡面的添加劑、色素、防腐劑可沒少放,對健康弊大於利,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市場價格也是相當可觀的。


與其增加無必要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不如回到「 身土不二 」,食在當地、食在當下,既營養又健康,同時照顧在地小農,無需庸人自擾,就是最好的節能減碳。


/


推動生物革命


近年沼氣( 甲烷 )產生的溫室氣體問題( 甲烷的溫室氣體潛勢是二氧化碳的 25 倍 ),越來越多國家放棄畜牧業糞便無氧發酵產生甲烷的方法,改為有氧發酵製作堆肥的方式,一方面達到減少甲烷排放,一方面則可生產有機堆肥,以利土壤有機碳的封存,也可以達到減碳效果。


這是國際上最困難的挑戰,在台灣更難,特別是台灣的「 土地區段徵收 」政策下,巧取豪奪、蠶食鯨吞農地,再加上近年的「 農地種電 」綠能政策,各方都覬覦農地,如何讓農地農用,而且讓農用產生的價值、收入於建地,不僅僅是土地正義、世代正義,更是永續發展的挑戰,如何鞏固社會正義,糧食安全,氣候安全,將會嚴重挑戰許多既得利益集團。


台灣多為小農,我們更要從消費者、企業的需求面教育做起,讓消費者和企業能夠重視小農進行減碳和再生農業的價值,願意花費看似較多的價格,維護永續的價值,這需要有更多的企業為小農提供軟硬體的服務。


筆者為小農設計的「 種碳專案 」,企圖集結小農,共同進行國際減碳認證,體現出國際認可的碳權,以及附帶的永續發展目標的量化認證,以國際認證拉動種碳小農產品的價值,讓他們的收入增加,維持他們減碳共好的經營模式,才能吸收更多青農來參與,才有機會達成永續。



大型堆肥場,一年可以減少數萬噸的甲烷排放,減碳效益十分可觀。



/


台灣目前農業碳權幾乎是零,到 2030 年減碳成為企業的剛性需求,農業碳權更是供不應求,未來幾年內農業的減碳將成為顯學,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高瞻遠矚的國際企業投入農業碳權,例如比爾蓋玆雖然在鼓吹核能,但他卻購置了廣袤的農地,是美國最大的農地地主,在美國 18 個州擁有 268,984 英畝(108,854公頃 ),相信他不是買來娛樂的,而是對未來碳權的投資。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