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2期-【封面故事】國境之北 穿梭千年的淡菜戀—用淡菜寫一頁澳口生命史
#用淡菜寫一頁澳口生命史
採訪—張家宜 撰文—趙如璽 攝影—周治孝
「 一個澳口,一個村落 」,站在四維村媽祖文化園區制高點往下望,海岸線曲折多灣,分佈許多灣岸形成一處處澳口,就如同懷抱,成為馬祖人的生命港灣。世代居民在澳口生存,百年文化在澳口傳承,澳口,也是淡菜產業的起點。
/
南竿最大淡菜養殖地,就在四維村芙蓉澳口,一代接續一代,用淡菜寫澳口的生命史,春夏時分,夜晚的海面是綻放藍光的絢麗的藍眼淚,讓人追淚而來,海面下則是一暝大一寸的淡菜。
/
淡菜養殖第二代的王宣彥,人稱王代表,年約40多歲,笑稱自己是這裡最年輕的漁民,養殖淡菜已2、30年,從父母第一代傳承到自己,現在跟父母一起經營貽貝加工廠,傳承淡菜產業。
他表示,以前與現在的淡菜養殖方式差不多,都是海水掛養,不過隨著時代進步,他回憶到「 以前淡菜收完,都是用扁擔從海邊挑上來,相當費工,後來自己焊接推車,採完的淡菜只要放在推車上,就可以拉到漁寮處理,方便許多。」
/
多道養殖手續,真厚工
蒼茫大海中,一個個浮球串聯著,在陽光映照下閃閃發亮,如一條條珍珠項鍊,這就是淡菜養殖區,平靜海面下,是一個個懸掛在海中裝滿淡菜的袋子,淡菜養殖非常辛苦,從分苗、養殖、分袋到收成熟的淡菜,所花時間平均為 3-4 年半,養殖時間相當長,如同拉嬰兒成長為孩童,絕對要有足夠耐心與細心呵護。
澳口看似風平浪靜,最怕碰到颱風尾,當颱風尾回南時,海面掀起滔天巨浪,裝滿淡菜的繩子因為海水攪動,糾結在一起,讓淡菜受到傷害,還要花人力去整理,要從事海水掛養淡菜,就要有跟大海搏鬥的本事。
「 苗取決於養。」王代表道出淡菜的厚工,先將塑膠管剖成一半,裡面覆蓋紗網,將淡菜苗鋪在網上,然後在上面再蓋一層紗網包起來,為了是讓淡菜的鬚足攀附在上面,大約 2、3 天就能固定在網上,再將苗分裝入袋,放入海水 2 米處掛養。
一切就緒,就等著閩江豐富的浮游生物滋養,期間要先花上 2 年時間,等到淡菜長到拇指般大小,開始進行分袋,將淡菜掛養在海水 1 米處,養殖 2 年後淡菜開始繁殖產卵,再進行分袋,大淡菜先行採收,小淡菜繼續掛養,如此循環,周而復始。
另一位養殖同伴池代表,年約 50 多歲,他談起養殖淡菜的甘苦,尤以南風吹起時,海面風浪大,要下去收淡菜很困難,要等到風平浪靜才安全,通常一大早 4、5 點就下去養殖區,將一袋袋淡菜輪番撈起,並檢查生長狀態,「 只要大顆就 OK !」

/
天時地利造就淡菜首選地
「 不是有海的地方都可以養淡菜 」,王代表開宗明義道出淡菜的養殖秘訣,以北面港灣來說,離閩江口遠,海水鹹度高,養殖出的淡菜就太鹹,口感不好,位在南面的澳口,可說是養淡菜最佳所在。
在馬祖,淡菜養殖戶約莫 1、20 戶,平均50多歲,鮮有年輕人加入,人力缺少下,也成為是馬祖淡菜產業傳承上的隱憂。年輕人不願意承接,是因為養淡菜太辛苦。
池代表說的很實在:「 收上來的淡菜要處理,養殖期間要分袋、分苗,手續很多道,從育苗到成熟,足足要花上 3-4 年半時間。」期間還要與大自然的危脅相抗衡,「 若自已不做,就沒有人傳承。」一句話道出馬祖子民的韌性。
豐饒大海,以淡菜餵養馬祖人一代又一代,那種生命交織出的濃郁情感,別無他方可以取代,這就是馬祖人與淡菜的千年之戀,相互纏繞依偎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