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2期-【封面故事】國境之北 穿梭千年的淡菜戀—追淡菜原鄉,藍眼淚外一章
#追淡菜原鄉,藍眼淚外一章
採訪—張家宜 撰文—趙如璽 攝影—周治孝
位於國境之北的馬祖,在閩江口上演千年淡菜之戀,營養豐富的閩江水滋養著淡菜,成為生命之水,以淡菜譜寫出馬祖頁頁澳口生命史,代代相傳。
/
馬祖,迷惑人的不只有藍眼淚,還有淡菜,讓人一嚐忘我,彷若整個人被大海包裹住。每年 4、5 月,當馬祖藍眼淚大爆發時,遊人如織造訪,就是淡菜最肥美的時刻,一直延燒到中秋時節,完全不用飛去歐洲就可以品嘗頂級淡菜的美味。
/
閩江水調節出尚青滋味
連江縣農會總幹事陳景文就是蜑民後裔,蒼茫大海是蜑民的家,期間海盜出沒,黃魚、蝦、螃蟹、淡菜等海鮮都在其中,「 大海就是馬祖人自家冰箱。」陳景文表示,直到國軍來了,才知道有台灣這個地方,國軍來了開始建設馬祖、種植樹木,原本光禿禿的島嶼,逐漸形成蓊鬱樣貌,也有今天的文明生活。
馬祖區漁會總幹事曹成俤則憶起,父親會在退潮時去潮間帶採淡菜,整理之後拿到市場去販售,成為家中經濟來源,「 那時淡菜是窮人吃的,現在馬祖淡菜已赫赫有名,70% 銷往台灣本島,早上從海裡撈起,當天直接活體空運,成為各大餐廳的最愛。」新鮮吃的量都不夠,真可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淡菜之於馬祖人,如此平常,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淡菜故事。
馬祖海灣曲折,港灣、暗礁多,一個澳口就形成一個聚落,自古是漁業優先,馬祖就位在閩江口,譽為閩東之珠,適逢海水淡水交接處,造就其獨特優勢,「 閩江水調節了海水的鹽度,得到最適宜海水比例,成為淡菜天然溫床。」
曾經將淡菜在本島貢寮鮑魚養殖區掛養,東北角的無汙染純淨海水得以孕育出肥美鮑魚,卻無法孕育出等同馬祖淡菜的滋味,在於水鹽分太高,各海域嘗試之後,還是回歸到馬祖這塊溫床,成為我國唯一的淡菜養殖地。

/
海水掛養,向大海借力使力
淡菜的養殖方式,可說是向大海借力使力。將淡菜苗放在袋子中,綁在繩子上,掛養在外海,海面上一個個浮球用作標示養殖區,稱作延繩垂式養殖,淡菜的生長習性,水溫17-18 度適宜,平均 2 年時間成長後開始繁殖,隨著淡菜越長越大,期間要換袋,予以充足的成長空間。
當繩子上的懸掛袋數重量越重,浮球就越往下沉,就是準備換袋的時刻,淡菜一天天長大,時時刻刻都要去檢查浮球的浮力,平均養殖淡菜至少要 2 年左右收成,一袋重量約500 公克 12 顆淡菜,就是很豐碩的收成。
/
與時俱進,從「質」提升淡菜價值
淡菜越來越少,成為馬祖隱憂,「 要做質的提升。」連江縣政府繼續將養殖技術改良,為了就是讓它成長更快,新的「 條掛式 」養殖方式,就是將淡菜苗附著在繩子上,掛養在外海深度達 10 米的地方,沒有袋子等於沒空間束縛,淡菜得以快速成長,如此養殖的淡菜,肉質更 Q,比傳統延繩垂式養殖足足大上 1 倍。
外海養殖,最怕風浪大,淡菜受到驚嚇會排卵,就會變瘦,海上收貨並不易,颱風來襲時,海水掛養的淡菜繩容易纏繞在一起,每每東北季風一來,風浪很大,淡菜會因為天候不佳死亡。
為減少天然災害的危及與損失,淡菜也走向室內養殖,池中的淡菜一袋袋拿起來黑色外殼發亮著,體積碩大,以肥美度來說,遠勝過海水掛養,出貨也相當方便。

/
農漁會攜手發展淡菜產業
縱觀馬祖淡菜產業,年收穫量約有百噸,養殖戶不過 1、20 戶,70% 空運到台灣本島,從海裡收淡菜,透過空運當天就活跳跳送到台灣消費者手上,放在冰箱可以保鮮約 1 星期,生命力旺盛,吃過馬祖淡菜的人,都說比歐洲淡菜口感好,「 尚青 」讓馬祖淡菜供不應求。
「 養殖要走向多元化。」曹成俤表示,要從另類去思考,創造出漁民的另類漁業。
「馬祖漁業歷經拖網興盛期,到今天,面臨資源匱乏,要朝永續養殖去做。」 這也是馬祖漁業未來的契機與轉型,期盼能留住年輕人為馬祖漁業努力。
雖然是農會總幹事,但也是「 吃淡菜長大 」的陳景文,思考能為馬祖淡菜產業做些什麼?
除了鮮食之外,將淡菜朝向加工品發展,一舉推出「 淡菜辣花生小魚乾 」,淡菜經過烘乾磨成淡菜粉,與魚乾、花生混合,衝撞出在地風味,口味不但獨特,在包裝上也注入馬祖軍事文化,充滿生活感、創意十足,希冀成為馬祖旅遊的最佳伴手禮選擇。
漂浮在國境之北的藍色大海中,馬祖列島 4鄉五島如同海中小船,農漁會就彷若掌舵者,在日日昇起的朝陽伴隨下,齊駛向馬祖的永續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