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89期-【原農出列】傳統作物的復育,肩負原住民族文化傳承使命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傳統作物的復育,肩負原住民族文化傳承使命

撰文、攝影—金惠雯


為了面對日益嚴重的氣候異常現象,聯合國大會第 75 屆會議將 2023 年定為國際小米年 (2023 International Year of Millets) 。

啟動國際小米年,需要重新關注到小米這個作物,知道它能帶來獨一無二的契機。因為這個契機,讓原住民族的傳統主食之一:小米,頓時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在臺灣也開始集結了各方力量,希望能讓更多臺灣民眾關注小米在氣候變遷議題以及未來糧食危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進而推展原住民族的飲食文化。

/

從原住民族主食找自己的根

小米為傳統上的原住民族主食,但卻是不容易取得,再加上傳統上釀酒需要時間發酵,使得小米酒也成為只有祭典或重大節慶時才能飲用的佳釀,因此小米在原住民族文化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如今雖然小米在原住民族部落的傳統文化中仍有傳承危機,但各族群仍有有志之士致力於小米的保種與傳承,努力想找回屬於自己部落的小米品種,就像要找回自己的根一樣重要。

/

傳統作物的文化傳承使命

布農族作家乜寇.索克魯曼的《奶奶依布的豆子故事》中提到豆類媽媽的故事,運用布農語的翻譯讓我們看到布農族與豆類交織的情感。

乜寇曾經在祭歌調查時發現,布農族有一首祭歌紀錄了 20 餘種豆類作物,詳細說明了不同豆類的食用方法與禁忌,甚至在氣候變遷議題方興未艾時,他就發現豆類作物的屬性比小米更具有抗乾旱的能力。

而他所報導的豆類媽媽因為自己愛種豆,也喜歡分享,因此即使在我們的努力勸說下,她仍然不願意將生產豆類做為她的謀生工具之一,所有的豆類保種都是為了繼續豆類的種植並期待更多人願意生產豆類作物。然而,做為「旁邊」的豆類作物,如同位於邊緣的原住民族處境一般,不僅是隨著現代農業與資本主義的影響而與當代原住民族的生活脫勾,然後也造成了鮮少人繼續種植的遺憾,近而導致文化的流失或凋零。

/

看似得到,卻也是失去

漸漸有許多原住民族部落開始以某某作物的故鄉自居,希望能透過特有作物的行銷,對內鼓勵作物的復耕與種植,對外則可以加深消費者的印象,這樣的做法對於傳統作物的行銷雖有幫助,但仍有 隱憂。

聯合國為了強調家庭農場對於戰勝貧窮、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的重要與貢獻,特別訂定2014 年為家庭農業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Family Farming ),意即要以小規模、多樣化的生產取代大規模、單一作物的生產方式,才能讓生活、生計與生態真正的互利共生。

然而當傳統作物為了擴大規模而變成單一作物並大量種植的生產模式時,不僅在行銷方面容易「全盤皆輸」,同時也會讓以家庭農業為主的原住民族田區變得單一而失去生活與生態的重要性,因為無法完全生產可供自己或部落食用的作物,將使得原住民族部落過於依賴外部經濟,進而失去食物主權的主導權,更失去了主體性。


運用現代科技的農業,雖然有助於產量,但必須要避免丟失文化。

/

在傳統文化中逆轉勝!

從小米到傳統作物,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飲食之於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找回自己的食物不僅僅是當前食農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同時也是許多文化存續的關鍵。

各種傳統作物的傳承與發展不免會連動料理方式與展現形式,不乏以各種「跨域創新」的方式進行(如結合西式料理等),筆者認同創新者想為傳統作物賦予新生命的意圖,但若能更著重於傳統作物的口感與價值,不要讓創新取代了運用傳統食材的用意。

相信透過飲食文化的傳承與「轉化」,有助於推廣傳統作物的復育,亦能促使更多農民參與生產與文化形式的展現,將使得如小米般的抗旱作物除了因應氣候變遷之外,更能展現出其文化變遷的韌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