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期-【封面故事】田裡綠浪 美濃野蓮
田裡綠浪 美濃野蓮
一年365天,無論冬寒夏熱,池裡總有人抱起野蓮水花四濺,這是美濃特別的風景。從湖裡的野菜化身農夫的新寵,分擔菸業時代終結後在地人生計的重擔。在餐桌上做為美濃的代名詞,無論用樹子清炒,還是裹粉油炸,清新爽脆的客庄滋味,只要嘗過一次,就會深深地從嘴裡記進心底。
撰文―謝欣珈 攝影―連偉志
車子駛進美濃,在一片一片的稻浪間,偶有一汪一汪的池塘,滿布圓圓小小的心形葉子與可愛的白花點點。池中幾頂越南斗笠載浮載沉⸺他們正在採野蓮,美濃就是野蓮的故鄉。
野菜成作物,因應政策變化而生
野蓮又名「龍骨瓣莕菜」,詩意的名字因花瓣中間的龍骨狀突起而得名,與田間野菜鴨舌草(又稱福菜、斛菜)、尖瓣花(又稱冇筒梗)並稱「美濃三寶」。近年能在全台熱炒店異軍突起,成為美濃農產代表之一,大多數讀者不知道,其實種植野蓮與農業政策的變化息息相關。
1975年,住在美濃湖(舊名中正湖、中圳埤)邊的鍾華振偶然發現田裡長出野蓮細嫩的幼苗,這是他小時候家裡經濟不好,趁埤塘放水期間拔回家裡、搓嫩了吃的野菜,一度因為美濃養豬業興盛,排放廢水而絕跡。
鍾華振心想:這一味在蔬菜稀少的夏日,應該是門好生意,便闢了兩、三分地隨意種植,採了載到美濃粄條店、餐廳一間一間地兜售⸺這便是野蓮從野菜成為作物的開始。當時還沒見過世面的野蓮,在媒體報導之下廣為人知,開始有農夫也想種看看,李煥生就是早期少數的野蓮農之一,因為專種野蓮,產量與效率更顯得重要,在李煥生的摸索之下,野蓮種植與管理走向精緻化、規格化,形成既定的SOP,為野蓮產業興起打下基礎。
1987年GATT(關稅貿易總協定)開放洋菸進口、2002年台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政府獎勵離菸最後不再契作,一連串的全球化政策,對依賴菸業的美濃造成巨大衝擊,收入的空白需要填補,除了同為冬季裡作的白玉蘿蔔、紅豆之外,全年都能採收的野蓮也成為選項之一。野蓮生長需要乾淨的水源,美濃地下水脈豐沛,2000年被劃為水源水質保護區禁止養豬之後,環境更加適合野蓮生長,就著政策變化的時勢,美濃的野蓮產業開始興盛起來。......
全文詳見 375期農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