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1期-【俯拾皆食農】從 G7 農業部長會議聲明,看未來的食農教育

從 G7 農業部長會議聲明,看未來的食農教育
撰文、圖片— 張瑋琦
世界的糧食供需正在巨大的變化中,各國的農業政策正處於歷史的轉捩點上。
從農者必須了解典範轉移的重要性,方能在農業中實踐。
/
4 月 22-23 日在日本宮崎舉行為期 2 天的 G7 農業部長會議,並於 23 日共同發表聲明文。日本的農業部長( 農相 )野村哲郎點出本年度會議的重要性:「 世界的糧食供需正在巨大的變化中,各國的農業政策正處於歷史的轉捩點上。」
台灣雖非 G7 國家,國內的媒體報導多聚焦於支持重建烏克蘭農業及延長黑海穀物協議(BSGI )相關事務上,而忽略了其他攸關未來食農發展的重要訊息。
/
G7 農業部長會議在宮崎
G7 首腦峰會是由世界七大已開發國家經濟體( 七大工業國 )所組成的政治論壇,由成員國的政府首腦參加,峰會每年由成員國輪值主辦。
而本年度輪值主席國日本將農業部長會議地點設於宮崎縣的縣治所在─宮崎市。
宮崎市獲選為農業部長會議地點的原因,除了交通便利外,縣內糧食自給率高居全國第一名也是考量因素之一。
宮崎縣綾町以「 有機農業村 」享譽日本全國,2021 年起,縣通過法令積極推動永續的「 綠色糧食系統戰略 」,訂立了 2050 年有機農業比率提升至 25% 的目標, 種種條件使得宮崎市成為本次會議主題「 永續農業 」與「 生產擴大 」的最佳代言地點。
/
G7 農業部長會議聲明重點摘要
一、回應當代及未來世代需求的永續農業及糧食系統
受到 Covid-19 及俄烏戰爭導致穀物、燃料、肥料的價格攀升,影響世界糧食安全;而氣候變遷、傳染病、禽流感加劇農業生產的風險,威脅糧食保全(food security ),甚至連進口肥料都變得困
難。
必須積極發展永續糧食系統,必須積極發展永續糧食系統,以 2030 年 SDG2 零飢餓為目標,逐步實現國家糧食自主。
二、兼顧永續且提升生產力的農業發展
世界人口持續增加,但溫室效應卻持續升高,故人類糧食的生產應適應氣候變遷的影響,提升生產力並兼顧生物多樣性及淨零碳排的目標。
必須活用本必須活用本國的生產資源以及創造技術革新,以提升農業及糧食系統的永續性。
三、透過各種創新加強永續糧食系統的靭性
發展具靭性的永續糧食系統必須強調技術革新,但不只是技術革新,更須尋求以自然為基礎的解決方式,生態農業或其他的解決途徑。
透過公部門與民間部門共同開發創新技術,並透過教育,使不論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小農/大農、青農/老農或女性/原住民等各種難以取得發言空間的弱勢者,都能從技術革新中受惠。
/
以食農教育推動典範轉移
這次 G7 聲明文中特別提到小農、不起耕農法及農業生態學的重要性,值得台灣參考。台灣的農政單位對小農缺乏保護,甚至企業農牧業者經常對小規模生產者貼上「 落後 」、「 不努力投資 」的標籤,這些都必須透過對食農從業者的食農教育,來改變從業者的思維。
另一方面,聲明文也特別提到糧食及農業系統變革需得到消費端的支持與了解,因此透過學校、食農相關事業者、農業場域及消費者,共同推動以新典範為基礎的食農教育,將是接下來應著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