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89期-【編者的話】新年換新裝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新年換新裝

總編輯——丁文郁


值此 2023 癸卯年伊始,謹代表本刊編輯團隊向讀者們拜個晚年,並道聲新的一年祝大家都能揚眉「 兔 」氣。

隨著國人新冠肺炎疫苗施打率的高度普及,臺灣在去年 10 月 13 日起,師法美、歐盟與日本等先進國家全面解封的趨勢,朝穩健開放邊境,讓國人逐步回歸常態生活。相信讀者們在新的一年定能一掃3 年來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做到「 兔 」來運轉。

/

常言道:「 新年新氣象 」。所以在今年度本刊為展新風貌,做了暫停行之有年、幾占 1/3 篇幅的「 特別企劃 」,與擴大封面故事版面等 2 項重大改版。除此之外,基於本刊是一本定位在探討農漁業相關議題,做為連結農漁業、農漁會、農漁民與社會大眾的互動平臺之農業雜誌;以農業為核心,但需以時尚方式呈現,向來都是本刊的堅持。

為了能緊守本刊定位與堅持,同時也能掌握農業脈動與趨勢,做到與時俱進,配合原「 特別企劃 」版面的釋出,新年度本刊規劃了包括「 小農碳匯 」、「 俯拾皆食農 」、「 科技農業 」、「 原農出列 」、「 永續金融 」、「 萌觀點 」等 6 個新專欄。


/

茲於此謹對 6 個新專欄做個說明,以讓讀者們了解其開闢之初衷。

首先就「 小農碳匯 」而言,望文生義是為回應淨零碳排普世價值。由於農業是排放溫室氣體主要產業,但也是減碳或增加碳匯的重要產業。而我國是以小農為主體的農業經營體制,引導小農加入淨零碳排行列,才是讓我國農業在 2040 年率先達標的關鍵,爰有本專欄之規劃。

有鑒於食農教育法已在去年 5 月 4 日施行,建立在以農業為主軸,同時涉及到跨政府部門與不同產業整合的食農教育,不但攸關著全民健康福祉,更是讓我國農業成為全民農業的最佳契機,所以特地開闢「 俯拾皆食農 」專欄。

至於光看「 科技農業 」名稱,就能一目了然,知悉本專欄是從科普的觀點,在農業為主體的前提下,如何透過跨域合作,促進我國農業升級轉型,落實智慧農業 4.0 的深入淺出之報導。

提到原住民目前我國有 16 族之多,其農業型態與作物類別迥異於平地、漢人的主流農業,相對而言自然較少受到關注。基於關懷弱勢族群與原住民農業型態和其文化傳承密不可分之故,今年起本刊新增「 原農出列 」專欄,期能善盡媒體社會責任與收拋磚引玉之效。

此處「 出列 」是雙關語,除漢文語意外,也是多種原住民語音譯,中文則為「 加油 」之意。

眾所周知設有信用部之農漁會盈餘,至少有 85% 是來自於金融業務之貢獻。當全球金融界都在倡議與積極推動「 綠色金融 」時,歸類於地方金融的農漁會信用部,雖然其業務未與國際接軌,但不能自外此一趨勢,所以今年本刊新推出「 永續金融 」專欄做為呼應。

致力於發展與農漁產品有關的經濟事業,以更加實踐農漁會宗旨,乃當前農漁會界的最大共識。為此遂有「 萌觀點 」之發想,本專欄邀請臺大農學科班的莊雅萌董事長執筆,有 30 年整合行銷傳播實務經驗,擅長行銷研究和顧問輔導的她,走訪過百家臺灣農漁會,熟悉農漁會產品、活動與運作模式。透過本專欄期對農漁會發展經濟事業,有所提點與啟發。

/

雖然農訓雜誌今年有重大的改版與新增 6 個專欄,仍是一本本刊發行之定位與堅持,所以期盼讀者們如以往般,能繼續給予支持與鞭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