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404期-【封面故事】盛夏限定 大啖紅棗就在公館鄉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台灣夏日 一期一會的鑲紅鮮果

企劃/奚安鴻 撰文/黃薏芠 攝影/胡景南 影音/陳鼎仁、奚安鴻

/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台灣每年夏季 7 ~ 8 月期間,約有一個多月是新鮮紅棗的盛產季節。喜愛充足日照的紅棗,在豔陽的熱力四射下,果實一顆顆由青綠轉為紅褐,在大暑節氣後,這份陽光的熱情將那一粒粒青澀的滋味,薰成了紅潤甜美。從枝頭上採摘一顆,清脆帶甜又爽口,正適合夏日補養因大汗淋漓而失的氣血。

台灣的棗樹最早源於河南、河北一帶,據記載,1875 年由陳煥南到中國探親時,帶回了兩棵紅棗果樹種於家門前,結了新鮮果實就成了孩子們的零嘴。隨著陳家的子孫分業、結婚,一代母樹又陸續繁衍、移植。如今,苗栗縣公館鄉約 85 公頃的紅棗耕地面積,幾乎是以陳家的棗樹— 雞心棗品種最為普遍。

作為栽種第一代棗樹的陳家後代—陳鎮球,同時也是現任公館鄉農會會務部主任,據他回憶,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後,苗栗縣公館鄉石圍牆地區 80 人喪生,當年他的「阿祖」(即曾祖父母)在重建家園時,將原本棗樹下自然萌生的根生苗移植到新祖厝。而後,阿祖又慢慢將紅棗根生苗分送給鄰居、 親友們。從此之後,每每夏天一到,街邊巷口總有紅潤的新鮮紅棗可以採摘, 生津解渴又好吃。

/

公館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

時至今日,台灣紅棗從 2014 年栽種約 44 公頃,到了 2024 年已擴增至逾 84 公頃,成長了幾乎快一倍。 紅棗樹最早從石圍牆地區開始繁衍、擴展,到目前為止,主要產區仍集中在苗栗縣公館鄉一帶,周邊如銅鑼鄉也有零星分布,約有 8 公頃的種植面積。目前, 公館鄉的紅棗種植面積占了全台 9 成以上。

至於為何公館鄉可以成為全台最重要的紅棗產區?探究之下,它除了有特殊歷史背景外,當地的風土氣候條件更是決定性關鍵。紅棗喜歡陽光及怕潮濕,排水良好的砂礫岩土有助於它健康生長。

公館鄉一帶有從後龍溪上游帶來的沖積土,質地厚實又肥沃,且地層多屬沖積層,主要由黏土、粉砂、砂 和礫石所組成,利於排水與保持養分。此外,這裡也位於八角崠山脈與關刀山山脈之間的牛鬥口峽谷,夏季夜間從溪谷吹來的寒風,降低了病蟲害的孳生,環境條件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

1981 年,紅棗開始往觀光果園方向發展,點亮了紅棗產業展新面貌。2009 年苗栗縣將館南、福星、福基、石墻等村落劃設為「黃金小鎮休閒農業區」, 2017 年,紅棗耕種面積也正式突破 75 公頃。每年 7 ~ 8 月暑假一到,黃金小鎮即吸引全台大量遊客前往採果、休憩、放鬆享受假期。公館鄉農會— 穿龍驛站所題詩句:「巍巍雪山,穿龍圳水,黃金小鎮,風情無限 ...」,白鶴仔、黃金禾浪等山川圳水日常,成 了旅客們駐足此地慢遊的美好印象。


傳承三代的果農—徐家果園採果創體驗經濟

笑稱自己「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徐立明,記憶中他 4 歲就離開苗栗石墻村在外求學,但每年暑氣正盛的暑假期間,紅棗樹下依然少不了他的身影。頂著烈日穿梭在紅綠交織的紅棗樹下,尋找那圓潤、帶著一抹紅的小巧身影,一邊採摘,一邊放入嘴裡解渴,這幾乎是石墻村裡孩子們的共有記憶!

2014 年,因家父病重,當年 46 歲的徐立明正好結束了手邊最後一個工程專案,在這個轉折點回到故鄉,接手這塊傳承 80 多年的紅棗園。回到鄉下的他很快便發現,一年辛勤耕作的紅棗,每到了暑季豐收期,整條街處處可見鋪曬著紅艷棗乾的畫面。當家家戶戶門口都陳列著相同的農產品時,顧客無從比較之下,只能搶拚價格,那正是一條無止盡的不歸路。

對此,徐立明意識到,如果要與消費者互動,與其只讓消費者支持台灣紅棗農民,不如讓大家認識、支持整個台灣紅棗產業。畢竟全台 9 成以上的紅棗, 都來自於公館鄉,且每年夏日,也是唯一能品嚐到新鮮紅棗的季節,如此有季節性、儀式感的收穫場景,應該讓更多人有感體驗才是。


堅持友善耕作 不噴除草劑的草生栽培

回到家鄉,徐立明知道隔行如隔山,立刻就報名了公館鄉農會生產技術相關的培訓課程。碰巧當時的農會前任總幹事韓鴻恩正力推友善耕作、草生栽培, 他也因此投入其中,並加入紅棗產銷班第一班,從不噴除草劑、建立產銷履歷一步步開始實踐。

身為第三代返鄉務農的徐立明,面對的挑戰不只是職涯轉換,更是來自家中長輩、鄰居對於友善耕作的質疑。在早期農業力拼產量的思維中,有機、友善耕作往往被認為產量低且不如慣行農法。要力排眾議堅持走一條對環境、對土地更溫柔的方式,正是台灣農二代、三代接班人共同需要跨越的關卡。

對徐立明而言,不使用化學藥物,就是為了自身健康 設下的第一道防線。返鄉近 10 年來,看著當年接手土地時,園子裡的土壤酸化、乾硬,透過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使用光合菌活化土壤,如今園中的蚯蚓多了、生態系豐富了,也吸引了許多認同理念的顧客。 在這樣的經營模式下,紅棗的價格已不再受市場盛產或歉收的波動影響,成功做出市場區隔化的他,同時帶來了不會討價還價、喜歡走入大自然的客群,來到徐家紅棗果園。


紅棗大道上的奇蹟 走出自己的亮點之路

陽光下,一顆顆紅棗如寶石般閃耀,戴著草帽、遮陽帽走入果園的旅人,小心翼翼地走近果樹,親手摘下與自己有緣相遇的熟果。為了方便大家入園採果,紅棗樹這幾年在徐立明夫妻倆的照顧下,已經做好「矮化壓枝管理法」,讓人一伸手就能輕觸果實,也因為枝幹被細心梳理、展開,使果實得以平均沐浴陽光, 顆顆爽脆可口,品質極佳。

10 年前返鄉後,徐立明即投身做產銷履歷,接著往向友善耕作、草生栽培方向前進,完全不使化學農藥與肥料,也堅持不施用除草劑。2024 年 3 月,果園通過了寶島有機驗證,取得有機轉型期證書,2026 年將正式取得有機認證。

多年來透過網路行銷與產地採果體驗的努力下,每逢紅棗產季來臨,當穿龍圳前方又陳列著整片的紅棗攤販時,這條紅棗大道上反而難見徐立明的身影。徐家的果實因為新鮮飽滿,色澤光亮,不僅屢次創下當地紅棗價格新高,更因為網路宣傳,與各地消費者連結, 加上多次實地採果所建立的信任關係,每年光是熟客預購,就已經銷售大半。同時,也因為堅持走出一條有機友善、石虎保育的差異化路線,使得徐家的紅棗無論價格、價值,都不與鄰舍相爭,自帶光輝。



當年 46 歲的徐立明,回鄉接下傳承三代 80 多年的紅棗園。



紅棗故鄉美名 得來不易

擁有全台唯一、也是最大紅棗生產區殊榮的公館鄉, 目前耕地面積超過 80 公頃,每年產出超過 60 萬公斤的新鮮紅棗。事實上,在 2013 年以前,全台紅棗種植面積僅為今日的一半。近 10 年來,拜公館鄉農會致力推廣在地特色作物紅棗之賜,加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今農業部)自 2013 年起推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依作物種類每期作每公頃補助 15,000 ~ 45,000 元,才促成紅棗耕地快速擴增。

然而,紅棗產業並非一路順遂。2011 ~ 2012 年間, 公館紅棗產量一度銳減至僅剩 3 ~ 4 成,2021 年更因東方果實蠅危害,導致整體產量僅剩 1/4。對此, 公館鄉農會積極找出關鍵問題,並攜手產銷班農友共擬對策,建立防治 SOP 與教育訓練機制。


因應東方果實蠅危害 公館鄉農會與農民共創 SOP

公館鄉農會總幹事林幼詩說明,紅棗的生產需特別關注三個關鍵時間點。第一是 5 月的開花期,適逢梅雨季,紅棗在結果前,花朵就先被雨水打落的話,果實就沒辦法順利生長;倘若紅棗已結成小果,那麼就較能撐過這個雨季。

第二是 7 ~ 8 月的產季,剛好是台灣最容易遇到颱風的季節。如果此時不幸遭遇強颱,那麼一年辛苦的收穫又將付水東流。

最後一個階段則是 8 ~ 9 月,此時紅棗產季已到了尾聲。當農友準備讓棗樹休眠時,農會會要求契作的農友做清園的動作,將還掛在樹上的殘果摘除,無論這些小果最後要浸泡稻草分解液,或做成堆肥都行,總之,就是不能讓果實繼續留在樹上,否則容易會有孳生果實蠅的風險。這些防治策略,也正是讓紅棗產業穩健發展的重要關鍵。



透過 10 多年推廣,林幼詩 ( 右 ) 與鄉內棗農培養出革命情誼。



果實蠅防治有方 預防性監測與落實清園

目前,農會針對幾個主要紅棗生產區,設置了 15 個監測點做東方果實蠅族群密度監測,每週固定追蹤數據,一旦發現東方果實蠅的族群數量上升、有果實蠅危害風險,就立即在群組裡通知 300 多位棗農啟動防治作業,並同步發放防治資材。每年 4 月發放甲基丁香油,5 月提供酵母球,且在產季結束後輔導農民全面進行清園。這套趨於完整的 SOP 操作流程,確實讓果實蠅的危害已大幅下降,產量也逐年提升。

當然,林幼詩也強調,農會的角色並非像老師一般「盯著小朋友」按時完成作業。如今有這套 SOP,都是這 10 多年來和農友反覆討論、共同磨合而來的成果。 畢竟每位農友都有各自的耕作習慣,唯有透過開放溝通、良好互動與彼此信任,才能在整體產區中發展出一致而有效的防治策略,展現出農會與農友之間共學共好的默契。


藥檢嚴格、甜度把關:公館鄉農會打造安心契作紅棗

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互助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經過 10 多年的努力推廣,今日,公館鄉農會輔導的棗農已超過 300 位,其中每年穩定與農會簽約契作收購的農友就有 170 多位。

農會也非無條件收購。每年紅棗採收前,農會會派推廣股同仁親赴果園檢視果況,並做藥物殘留檢驗。唯有檢驗合格、農藥零檢出的果園,才能進一步洽談契作,若農藥殘留超標,不僅要自費負擔藥檢費用,同時也會喪失該年與農會合作的機會。契作紅棗除了藥檢合格,農會對果實的品質把關也毫不妥協— 每顆紅棗至少需達 1/3 轉紅,甜度需達 21 度以上,才能符合收購標準,確保每一口都是陽光熟成的最佳賞味。

這 10 多年來,林幼詩回憶,這段推動歷程也讓農友間的互動、團結與向心力愈發強大。她還記得踏入農會這 15 年來,幾乎每年都會舉辦紅棗節,並將它當 成一年一度的大事來籌備。

一開始,林幼詩帶著相關同仁到火車站、立法院推廣, 他們發現原來台灣還有許多人都不知道紅棗可以吃 「鮮果」,這帶給他們很大的啟發和靈感。從此之後, 農會以「鮮果紅棗」打開一條特色道路。每年快到產季時,便至外縣市舉辦活動、辦記者會推廣,更固定 辦理紅棗評鑑,選出年度「紅棗王」。儘管產季多忙碌,但看到訂單成長、產業逐步壯大,林幼詩總是笑 著說:「這樣就值得,我們很樂意做!」

如今,無論是栽培技術、契作制度,或農友間的向心力,都已眾星雲集,未來,公館鄉農會將持續努力推廣、拓展通路,打響公館紅棗的品牌,讓更多人民能看見並嚐到這份來自台灣、產自公館鄉的紅棗。期待有一天,全台人民都能認識這顆熟成於夏日陽光下的紅寶石! 



有關公館鄉——紅棗產業影片請看▲


.
.
.
.
.
.

(ps.有關更詳細的產地風情、新鮮紅棗料理、常見棗類介紹等 精彩內容與照片,請詳見404 期農訓雜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