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4期-【編者的話】紅棗鮮食正好味

紅棗鮮食正好味
總編輯/丁文郁
/
食補是華人特有的養生之道,所以自然發展出多元的食補料理。因為是講求食補,故在這些料理中都會使用中藥材做為食材,以達到強化滋陰補氣的食補效果。就食補的中藥材中,味甘、性溫的紅棗則是常用的食材之一。提到食補用的中藥材— 紅棗,都是以紅棗乾型態出現,導致筆者長年以來也想當然耳地認為紅棗不宜鮮食,而且主要來自中國進口。直到幾年前到台北希望廣場農民市集採買時,無意中發現紅棗鮮果展售,才驚覺原來我國也有栽培紅棗,經進一步詢問才知出自台灣唯一的紅棗經營專區— 苗栗縣公館鄉。
身為農業人卻是這麼晚才知曉有鮮食的本土紅棗,說起來頗感汗顏。或許是由於產地僅在苗栗縣公館鄉一隅,加上產期集中只約在 7 月短短近一個月而已稍縱即逝,導致筆者忽略到它的存在。幸好公館鄉農會為擦亮「 台灣紅棗故鄉 」的金字招牌,經 3 任總幹事多年的努力,已建立起完整的產銷體系。近年來每逢其產季時,更是卯足全力為在地紅棗鮮 與其加工品打開知名度。做為農業專業雜誌的本刊,為台灣僅有、公館鄉「 三寶 」之一的紅棗的知名度實應盡一份心力,所以本期封面故事就擇定以公館紅棗為題做一次深入報導。
回顧製作本期封面故事,因需配合紅棗轉紅成熟時才能進行拍攝,就在出發前夕恰逢丹娜絲颱風來襲,幸好在苖栗公館並未釀災,才能有驚無險地如期完成本期紅棗封面故事作業。但這個罕見會從嘉義登陸的颱風,卻已重創雲嘉南地區。本次颱風光是農損,依農業部截至 7 月 21 日的統計高達近 33 億元,導致不少農漁民不但血本無歸也無力復耕續養。
面對台灣本已是天災頻仍,如今又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為能分散農業經營風險,又可有效填補農民損失,端賴配合農業保險法的施行,針對高經濟作物、重要性、敏感性高的農產品應積極陸續推出保險商品以供農民投保,再輔以農業天然災害相關救助,才能避免本次颱風造成農業與農民困境不斷重演。當然透過各種策略改變農民一味依賴救助,而不願投保農業保險的習性是目前當務之急,期許政府有司與農會界一起努力再多加把勁,透過提升農業保險投保率以穩定農民收益,同時也可增強我國農業的靱性。
.
.
.
.
.
.
更多精彩內容,別錯過404期農訓雜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