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2期-【農漁會通訊】翻轉新思維的南市區漁會
產業與環保、觀光共榮共好
採訪―丁文郁 撰文、攝影―戴卓玫
#南市區漁會
安平港與台江國家公園近年來觀光鼎盛,無形間壓縮了漁民工作場域空間,守護漁民生存的南市區漁會成為在地漁民與政府間的溝通平台,在觀光發展與漁業永續間如何取得平衡需要智慧,南市區漁會承諾與漁民站在一起,用新思維翻轉在地漁業。
/
到任 3 年多的南市區漁會總幹事林鈺昕分析起安平漁港的產業與環境變化。三四百年前平埔族在這裡捕魚、狩獵,17 世紀荷蘭人登台在此建立熱蘭遮城,成為貿易與軍事口岸;之後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帶入清人移民,晚清時開港通商,安平港成為洋商與洋行的聚集地。
1823 年後曾文溪口沙洲浮現、台江內海逐 漸形成,這裡成為漁民近海魚業與養殖漁業的產業活動區,直到 2009 年台江國家公園成立後,從事養殖業的漁民角色合法性開始模糊。
/
為漁民爭合法 場域重建可能性
安平漁港是第一類漁港,原本是傳統漁業生產基地,後來漁港變為由漁業署管轄的第一類港後,之前的同意書等同失效,漁民設施變成非法占用。
直到去年監察院彈劾此狀況,公務機關開始重視,而漁民也開始擔心後續可能會發生被驅離問題。
站在守護漁民立場,漁會希望可以爭取到整個漁港的場域重建,並且協助漁民以申請書方式向市政府爭取就地合法以繼續合法租用。

/
保障漁業權 產業生態共好
畢業於中山大學社會科公共政策碩士的林鈺昕,在擔任漁會總幹事前因為曾在台南市政府農業局漁業科、農會輔導科任職多年,憑藉過往在公家機關的服務經驗,將有助於為漁民爭取更多的權益。
而如果港區重新規劃後變得更整齊漂亮,也可以思考每月有 60 萬人次造訪安平港的觀光效益,可以在產業與觀光間取得平衡,也讓漁會與漁民可以攜手一起在未來獲利轉型。
/
建立溯源系統 食安更有保障
南市區農會的養殖漁塭以安南區與南區為主,主要物種包含:台灣鯛、虱目魚、烏魚、文蛤、牡蠣、午仔魚和白蝦等等,其中以文蛤的產量最多。
因為專用漁業權的問題尚未解決,所以轄區內以養蚵業來說沒有辦法做到完整的產銷履歷,所以林鈺昕為要求品質控管,採取建立的是溯源系統。
溯源系統的建立在於保障漁民與消費者之間彼此權益,像是之前曾有漁民的貨物出貨到消費者手上後發現品質有問題,漁會透過溯源系統上的 QR-Code 掃碼,立刻找出出貨的漁民,再前往了解哪個運送環節出問題,後來在冷凍系統中查出了問題所在,立刻發現、立刻解決。
/
看天生活的蚵民 用三倍體求進步
漁會這幾年為蚵民爭取權益的辛勞,四草在地養殖牡蠣 20多年的蚵民林承賦很知道。然而在這裡養殖問題並不少,四草漁港的港區太小,加上出海口泥沙淤積導致航道變窄問題,當水量不足或東北季風較大時,漁船管筏常常無法出海。
而養殖區劃分得不夠清楚,蚵棚常常被流刺網業者勾到而脫錨情況防不勝防,只要一座蚵棚脫錨流走,損失都在10 萬元以上。
這幾年因為氣候異常,雨水不足,海水鹹度更高等困境,讓看天吃飯的蚵民生存更不容易了。
為了增加競爭力,這幾年林承賦嘗試養殖體積更大的三倍體牡蠣。三倍體牡蠣沒有生殖腺沒有腥味,不會因受驚嚇而變瘦,所以肉質有一定肥度在,成熟後更具口感,是老饕這幾年的最愛。

/
用拼勁做成績 積極讓漁會進階
看似溫婉的林鈺昕彷彿擁有滿滿正能量,隨時展現她的行動力與知識力,她不僅對外也對內,要求員工摒棄陋習以制度走上軌道。從到任之後,要求大家的服務態度與專業度外,也力求制度流程建立與簡化內部公文程序,以手機就可以檢核公文,也希望員工多去農訓協會上課與分享,把好的見解與操作模式帶回到漁會。
日前推出「南市漁」品牌,取的是「我們養魚」的台語諧音,表示我們養的牡蠣漁蝦我們會負責的意義。更和奇美食品合作,推出一系列有賣點的加工品。
不辜負漁民期待,抱持著漁會將更好且現在就開始改變的決心,未來還有嶄新的農遊場域體驗、食漁教育等想法實現,邀請大家一起看南市區漁會的轉型與蛻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