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404期-【原農永續力】鄒族人的「 茶經 」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鄒族人的「 茶經 」

撰文/張瑋琦 圖片提供/張瑋琦、達明製茶廠

/

阿里山公路上從海拔 800 到 1,600 公尺佈滿茶園, 終年雲霧繚繞造就了滋味甘醇、世界知名的高山烏龍茶,年產值 20 億至 50 億的「 茶金 」就在鄒族的領地上。1980 年代阿里山公路全線通車,茶園及茶廠開始從嘉義縣梅山鄉向樂野、石棹甚至更高的山區拓展。茶葉採收後經日光萎凋、室內萎凋、攪拌、浪青、堆青、殺青、揉捻、烘焙到製成品,屬勞力密集、經驗密集及資本壓力大的產業。

對世代於山上狩獵、務農,缺乏飲茶文化及行銷經驗的鄒族而言,40 年來阿里山上由原住民經營的製茶廠仍不出三家。阿里山鄒人參與茶產業有三種形態:一、生產未經烘焙 的茶青賣給農會、製茶廠或茶公司;二、將自產的茶青委由製茶廠代烘,烘完後賣給製茶廠或自己銷售; 三、擁有自己的茶園與製茶廠,自產自銷。烘茶需要技術、賣茶需要通路,關關都是難關。

/

達明製茶廠:達邦部落茶飄香

我沿著蜿蜒的山路來到達邦部落,kuba( 男子集會所 )對面一戶房舍飄出茶香,店裡掛滿歷年獲獎的匾額,這是鄒族人安達明與妻子戴白紫共同經營的達明製茶廠展售店。安達明於 2018 年「 大阿里山春季茶競賽 」贏得青心烏龍組頭等一;2019 年「 大阿里山地區冬季優良茶競賽 」又贏得特等獎及頭等獎雙料大獎。業界驚異不已,原住民怎麼學會製茶的?

早年鄒族男性多在林務局擔任臨時工、採集愛玉或採收竹筍,靠山吃山一點一滴累積資本的安達明,首次 接觸茶的契機是 1998 年。漢人深入 1,300 公尺以上 的達邦部落租地種茶,安家覺得這產業也許有發展, 於是跟著試種一片茶園。幸運地正逢陸客觀光風潮崛起,阿里山只要有茶,不管做得好壞都賣得掉。當時中國觀光客不懂喝茶卻出手大方,相較於竹筍、山葵等農產品,茶葉的成本回收快,種茶賣茶立即變現, 因此安家茶園的面積隨事業成長逐漸增加。

初時,安家尚未有自己的製茶廠,茶葉採收後須委託漢人的製茶廠代烘,常常需要排隊,即便排到的日子天候不佳也得採收。由於無法掌握採收、曬茶青與烘焙的時間,茶的品質不易穩定。2006 年左右,正好有製茶廠想易手,安家頂下茶廠並拜託原茶廠師傅留下來教導製茶技術,而有了今日的達明製茶廠。

達明製茶廠經營至今將近 20 年,已開始培養第二代接手。小老闆安政彰是我在實踐大學觀光系原住民專班任教時的學生,大學畢業後在外地工作一年,家人建議他回鄉跟著師傅學做茶。小老闆說:
剛開始覺得做茶很累,每天從早上 8 點多到晚上 2、3 點,覺得自己沒辦法。想說反正是自己家裡的,累了就去睡覺,就沒有跟著他們到全程,後面的步驟其實都不知道怎麼做,完全沒有概念他們為什麼這個時候要做這個步驟。

安政彰起初以為只要照公式按表操課就能做出成品,直到某日聽其他茶廠的同齡經營者討論製茶細節,才發現原來因著茶園的環境、茶樹的生長條件及生長狀況不同,每天採的茶製作方式也會有所不同,而這也正是製茶的魅力。製茶的技術挑戰激發了他的興趣,開始學習從種茶到焙火每個步驟的眉眉角角,在大師傅的指導下帶出了一批年輕的原住民製茶師。


阿里山茶的危機與轉機

2019 年 COVID-19 爆發後,中國的觀光團客不再來台,加上手搖飲、瓶罐冷飲、 咖啡虜獲年輕的消費族群,飲料選擇多樣化衝擊台灣的特色精品茶,就連阿里山的茶廠都感受到市場萎縮、競爭激烈的危機。安政彰說: 阿里山公路上茶廠那麼多,茶販為什麼要來特別來你這邊?為什麼要買你的茶? 就是因為你的茶有我喜歡的風味。而且因為每一個茶區有不同的風味,所以你一 定要做出自己茶廠的特色,讓人家記住這個地方。

達明製茶廠除了更新茶廠,全面採用電子設備,提升製茶技術的精準化之外,還能依茶販的要求客製化: 現在茶葉就是因為競爭嘛!你必須要有所調整,就是要看客戶他要做的品質。現在茶葉已經做到我們可以馬上抓住客人所需要的那個東西,他們在意的點是在哪裡?有的客人會注重肥料,因為有的他不想要化學,有的重視發酵程度。以前是比較像公式化,現在年輕一代的就是會客製化給茶販。

但市場萎縮的危機 猶有時間因應,氣候變遷的危機則令人措手不及。2023 年「 上下游新聞市集 」報導,當年因降雨不足及山區岩石堅硬缺乏地下水,導致阿里山茶葉損失金額超過 1 億 5 千萬元。

安政彰指著茶廠下方的茶園說,別人茶園都有噴灌系統,但達明的茶園就是純粹的看天田。最初茶園也有拉水管噴灌,但由於人工砍草或修剪茶樹時經常不小心把水管砍破,造成維修的困擾,乾脆將水管全部撤除。早年雨水還很正常時沒有噴灌系統並無影響,多年以來循序漸進,這些茶樹早已適應成耐旱型的,因此就算乾旱期間也不容易乾枯死亡。2021 年全台性的大乾旱造成許多茶園欠收,反觀安家的茶園卻還能保有一定的收成。加上為了因應多元化的客戶需求,安家茶園除了全面改用有機肥外,也部份加入雨林認證。安政彰表示,現在面對氣候變遷的因應策略就是配合降雨前施有機肥,不但節水且讓茶樹慢慢吸收;雨水太少茶葉容易老化,就在茶葉嫰時提前採收,雖然產量略為減少,但卻能保障品質。


多角化經營與異業結盟

氣候變遷、市場變化,阿里山上有些老茶廠因後繼無人,租約到期後不再續約等,帶來阿里山茶的發展危機。但愈來愈多鄒族青年返鄉在自己的土地上種茶或 咖啡、經營民宿、帶遊客 DIY 等,以多角化經營模式開闢出新經濟道路。安政彰也走在這條新經濟道路上,嘗試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代烘與代售小農的茶葉,來 降低族人入行的門檻,或與經營咖啡產業的青年跨域結盟。他們大膽吸納新知, 為的是提升部落產業,把客人留在阿里山,吸引更多部落青年重回領地。



人工採茶確保優良品質。




.
.
.
.
.
.

詳情請見404期農訓雜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