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4期-【有機之談】推廣有機, 不前進,就是落後了

圖片提供/freepik
推廣有機, 不前進,就是落後了
撰文/董時叡
/
台灣的有機農業發展,雖然從生產面積佔比和成長速度來看,在亞洲國家中表現是在前段班的,但是如果從推廣的作為來看,卻只能算在後段班。
一個國家的有機農業要能長遠發展,一定要在整個產銷鏈都建立詳實的、 長時間的資料,才能做政策成效的評估和未來的規劃,因此除了生產端, 在物流、零售、進出口,以致消費者端都應建立完整數據資料。
台灣目前有機農產品只有生產端的資料,且主要是生產面積,卻嚴重缺乏市場、流通、零售量以及消費者端資料。因此目前的生產是否過量、市場佔有率有多少、農民是否有獲得適當銷售利潤等,幾乎沒有正確的數據可判斷,對於未來的發展規劃,也只能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
/
中國正在崛起,而台灣的資訊落後
其實全球有機農業先進國家都有嚴謹、詳實的市場和消費者資訊,才能和其他國家對話,這點台灣不僅遠落後歐美、大洋洲國家,就連我們鄰近的東亞國家如日本、韓國、中國,都狠狠把台灣甩在後面。
日本早在 2006 年就持續提供相關市場資訊,中國和韓國也在 2007、2014 年相繼提供資訊於全世界。依歷年有機食品零售總額比較,這三個國家的零售總額持續成長,雖然因人口數不同而造成總額的差距很大,但是中國的成長絕對不容忽視,摒除地緣政治因素,未來對台灣有機農產品的進出口之可能衝擊,不容小歔。
本的人均有機食品消費額雖是亞洲最高的,最高的一年也只有新台幣 652 元,比起全球最高的歐盟國家如瑞士( 新台幣 14,989 元 )、 丹麥( 新台幣 12,519 元 )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因此亞洲國家在消費能力上仍是望塵莫及,但是台灣呢 ? 因為缺乏資訊供比較,在這項競賽中就缺席了。
有機推廣工作,刻不容緩
事實上,台灣雖然沒有零售總額的資料,但有機農業推動中心曾在 2022 年,嘗試從有機消費者年消費金額之調查,推估台灣的有機人均消費額,調查出來的金額因估計方法不同,落在 1000 至 3000 元之間, 雖然超過上述日本、韓國、中國,但數據存在很大的疑慮。
因為發現台灣的消費者對於有機農產品的認定,跟農政主管機構的期望,有不小的差距。
例如竟然有高達 13.7% 的受訪有機消費者,表示他們總是或經常購買有機禽畜產品,而當年全台灣只有兩家通過畜產品有機驗證的農牧場,而且產量很有限,所以很顯然受訪消費者所認定的有機產品,和法令上經過驗證者,是有很大落差的,所以推估出來的消費值是不精確的。
所以,台灣雖然急需建立連續年度的有機農產品市場
資訊,才能加入全球參照比對的行列,但是如何確保
消費者正確認知有機產品,卻是未來最大的挑戰,而這牽扯到推廣工作的強化。而追究這認知上的問題, 除了歸因於有些消費者缺乏辨證能力,輕易相信販售者的有機宣稱,另一個重要原因,則很可能是有些消費者,誤認為只要有 ”貼標章 ”的農產品,就是有機的。
而其中最讓消費者搞不清楚的,是產銷履歷與有機農
產品標章的混淆,這也暴露了有機農業推廣的教育工
作嚴重不足的問題。在市場上,不只許多產銷履歷農
產品的報導或宣傳,會刻意引導消費者產銷履歷等同
有機的觀念,在一些超市和大賣場,有機和產銷履歷
農產品也常在專櫃中混和陳列,讓消費者不易分辨。
而其實產銷履歷的農法操作,尤其在農藥的管制上, 和有機農法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但是看起來產銷履歷標章的推廣,很有效的避開負面的意象,而相對上有機標章的推廣,連消費者辨識能力都不佳,遑論對有機農業內涵的認識。試想如果產銷履歷的標章讓消費者感覺安全性和有機農產品標章一樣,而產銷履歷產品平均價格又低一些,那消費者為何要買有機農產品 ? 如果目前產銷履歷標章的教育宣傳能夠讓消費者誤以為等同有機標章,有機農產品標章卻不能做出區隔,並凸顯它在環境永續和健康促進上的品牌聯想, 那就表示有機農業的推廣工作有很多要努力之處。
政府主動積極,才能帶動民間
所以單單從有機農產品標章之消費者認知不足,就可以看出台灣有機農業推廣的績效不彰,不管在教育訓練和傳播宣傳上都是,而其可能原因主要在政府部門的態度和決心不夠。
首先,政府主管機構的普遍心態,就是雖然覺得有機農業很重要,卻不認為有推廣的急迫性,只要有做就好。例如依據有機農業促進法,第一期有機農業促進方案在 2019 年底即已提出,為期 4 年,但是在行政院的拖延和敷衍之下,4 年早就過去,卻到最近才勉強通過實施,但早已失去時效性,經費也被砍大半, 而通過實施的考量,可能就只是不要違反法律的規定。
而農業部雖然口頭上很支持有機農業,但缺乏實質願
景規劃,追求的主要還是短期看得到成效的策略;而
農糧署有機農業科雖然是主要權責單位,但是行政層
級不高,人力和經費很有限,無法協調各區農業試驗
改良場、縣市政府、大專校院、非政府組織等在有機
農業政策執行上,能有長遠和一致的方向。
再者,由於政府部門掌控推廣的經費,也就掌握了話
語權,就教育訓練和媒體宣傳工作來說,除了編列經
費不多,目前多數政策和實施方案,重視的只是短期
的政績呈現,一昧追求可以有媒體曝光的亮點,缺乏
久遠的規劃和願景。
放眼未來,台灣的有機農業推廣工作,政府一方面應該編列更多預算,另一方面應開放讓民間組織、學界加入,充分對話和共同規劃。如此可減少公部門完全主導的缺點,有助於制定符合國家未來需求的推廣政策;也裨益於建立產銷鏈各種長期資料,才能和世界接軌。
.
.
.
.
.
.
詳情請見404
期農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