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4期-【國際傳真】缺米、漲價、流通亂象: 日本米荒為何發生?

缺米、漲價、流通亂象: 日本米荒為何發生?
撰文/張怡潔
/
自從去年開始,日本各地超市陸續傳出「 買不到米 」的狀況,持續到今年。 偶爾恢復正常供給,米價卻節節攀升。2025 年 4 月,超市白米的售價已突破每 5 公斤 4,000 日圓,等於是在一年內上漲了一倍的價格!
/
以米食文化自傲的日本,竟然發生米荒?
最初,社會將缺米的主因歸因於氣候。近年,日本遭逢歷史性的高溫,對原本 就不耐熱的稻米品種造成嚴重衝擊。一等米生產比率大幅下滑,品質不穩,進 一步影響市場供應量。與此同時,「 米被觀光客吃光了 」的說法也開始甚囂塵上。隨著疫情解封,大量海外旅客反彈湧入日本,日本料理人氣高漲,觀光客成為消耗米食的一大主因,讓原本就不穩定的庫存更加吃緊。
儘管這些原因多少加劇了米荒,但顯然無 法解釋缺貨為何持續至今。一部分的農業專家指出, 根本癥結在於日本政府農業政策上的調節失誤。
米荒的核心因素之一:政府減產政策
日本人飲食近年逐漸西化。據統計,一年的平均米食消費量,從 60 年代的 118 公斤,大幅下滑至今約 51 公斤,少了近一半。家庭在麵包與麵條上的支出,也早已超越稻米。為了防止米糧供過於求、並穩定米價,日本政府自 70 年代起推動「 減反政策 」,也就 是透過休耕補助,鼓勵農民減少稻作面積、改種其他 作物。儘管這項政策在 2018 年「 名義上 」廢止,但政府至今仍每年發布建議的生產量,並持續提供轉作補助。受此影響,日本的稻田面積與產量每年仍持續縮減。
2022 與 2023 年在減反政策影響下,稻米產量持續減少,不巧遇上異常高溫的酷暑天氣,嚴重打擊收成,最終意外造成高達 65 萬噸的供應缺口( MRI 三菱綜合研究所報導 )。儘管 2024 年稻米產量較往年增產了 18 萬噸,仍無法及時填補缺口,使短缺延燒至今。 當專家直言,這場米荒的原因很單純,就是政府在稻米生產配控上的失誤。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則主張:「 產量沒有問題,是流通出了狀況。」
米荒的核心因素之二:流通系統混亂
事實上,這也並非毫無根據。近年,日本稻米的流通結構正發生劇烈變化。過去以農協(JA )為主幹的「農家 → JA → 批發 → 零售」傳統流通模式, 正在逐漸被捨棄。越來越多農民選擇直接把米賣給給品牌商或零售通路,跳過 JA 與中間商,獲得更高的收益。多年來,小麥價格持續上漲,唯獨稻米長期低迷,對中小型農家而言,低廉報酬,外加人手減少加劇的繁重作業,早已難以忍受。不再經由 JA,也是爭取自身權益的合理選擇。
當新流通體系浮現,政府很難像以往那樣,透過 JA全面掌握稻米的流向與庫存量。結果就是:有人搶不到米,有人囤貨投機、政府也不知道每年生產的米去了哪裡。說到底,這場風波也許就是計劃生產的失靈與流通混亂所行成的惡性循環。未來若想避免米荒重蹈覆轍,或許必須逐步放棄生產控制,大幅提高產量,以直接補貼的方式,取代過往利用減產政策來保護米價的作法。
日本米荒應對政策:儲備米制度
面對米荒,其實日本長期以來備有「 儲備米制度 」, 在遇到突發狀況時,政府可以透過釋出儲備米,穩定市場價格與供應。但當缺口危機開始反映於市場時, 政府卻遲遲未敢動作。原因在於:當時正值新米上市,政府擔心若此時釋出儲備米,可能會打低價格、 損害農民收益,因此選擇暫時觀望。
然而,新米並沒有緩解巨大的缺口,米價仍持續攀升。一直到 2025 年 4 月,政府才終於釋出 31 萬公噸儲備米,並在今年 6 月宣布再加碼釋出 20 萬公 噸。在 6 月的調查中,米價確實出現連續幾週的下滑趨勢。然而,由於釋出的流通速度緩慢,價格仍居高不下。6 月 2 日至 8 日,全國超市販售的米每 5 公斤 平均價格為 4,176 日圓,雖較前一週下跌 48 日圓, 但仍是去年同期的兩倍。目前,政府設定的目標價格為每 5 公斤 3,000 日圓,但也坦言,在物價齊飛的時 代,期望米價回到過去 2,000 日圓的水準,是不切實際的。
台灣米熱銷日本,口感契合成為新寵
隨著這波「 令和米之亂 」,台灣米正悄悄打開日本市場的大門。2025 年台灣米出口到日本的總量有望突破 1 萬公噸,是前一年的 2.5 倍。台灣米之所以能迅速打入日本市場,與其「 日系血統 」密切相關。台灣種植的大多數品種,源自百年前自日本引進的稻作技術,主要種植與日本相同的粳米( 短粒種 )。經過多年改良,香甜帶黏性的口感與風味,相當接近日本人的米飯喜好。台灣也正積極推動稻米外銷政策。 農業部表示,台灣米相比在地日本米的售價極具價格競爭力。加上日本正面臨米價高漲與庫存吃緊的雙重壓力,正是擴大出口的良機。

台灣米在日本超市的販售一景,樂天零售價格為 2 公斤 1,620 円, 換算 5 公斤為 4,050 円。(圖片提供/台南市政府)
進軍日本市場的強勁對手:美國壽司米
雖然台灣米進口擴張,目前在日本超市上的外國米, 仍以美國加州產的 Calrose 米( 玫瑰米 )為主流。 這款由在美日裔多年改良而成的短粒種米,口感與日本米相當接近,被全球眾多壽司店採用,對消費者而言幾乎無違和感,價格也比台灣米稍便宜。
日本大型連鎖零售商永旺( AEON ) 已於 6 月開始,在全國主要都市地區販售美國玫瑰米,販賣價格換算成 5 公斤約 3,617 日圓。這樣的市場競爭顯示,台灣米若想在日本穩固立足,不能只訴求口感類似日本米。未來若要擴大對日出口,不僅要在價格策略上更具彈性,更需著力於品牌塑造與市場定位,拉近與日本消費者的距離,卸下日本人對外國米的心防,讓更多人願意嘗試台灣米的鬆軟香甜與品質魅力!
.
.
.
.
.
.
詳情請見404期農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