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2期-【農漁會通訊】導入時代創意 重塑北台灣最大米倉

導入時代創意 重塑北台灣最大米倉
#穩健步伐中的積極轉型 新屋區農會
採訪/丁文郁 撰文、攝影/戴卓玫 圖片提供/新屋區農會
/
桃園市新屋區是北台灣最大米倉,從 2012 年起配合農糧署稻米專業區政策,成為最早取得產銷履歷驗證的稻米專業區,種植的桃園3號「 新香米 」在全台稻米比賽中是常勝軍。
位於桃園市西方處的新屋區,是台灣北部最重要的特定農業區,全境的耕地面積約有 6,000 公頃,主要作物就是水稻,因此有北台灣最大米倉的稱謂。 隨著時代演進,除了水稻之外,這幾年新屋區的農業發展蓬勃多元,像是溫室有機蔬菜、洋香瓜、鵝肉等都有好的口碑與成績,讓農業成為新屋區最發光發熱的產業。
在農會服務 27 年,一路從農事指導員、推廣主任至農會秘書的盧永才,2023 年擔任起新屋區農會的總幹事,因為熟悉在地農業與農會部門運作,上任後沒有摸索期,直接上手經營。他認為信用部雖然是農會的支撐來源,但因為金融競爭日益激烈,以新屋區是農業特定區來說,就必須在供銷部上著手轉型,讓農特產品更符合時代需求。
/
走在前端 做真正的領頭羊
盧永才表示,作為北台灣的農業領頭羊,必須在觀念上更為前瞻與創新,才能夠帶領農友朝食品安全、品質提升的路邁進,也因此才能讓在地農特產更具有競爭力。
舉例來說,新屋區農會在稻米種植上很早就推廣產銷履歷政策,2012 年成立的稻米產銷專業區更成為最早獲得產銷履歷集團驗證的農會;因為農友的技術精良,桃園 3 號─「新香米」在此地種出濃郁香氣,成為常年獲獎的台灣好米。 農會投資了 4,000 公噸的大型低溫冷藏桶跟稻穀的乾燥中心,讓農友可以就近處裡稻穀,提供了一條龍式的服務。
早在 20、30 年前,當食物安全觀念尚未普遍時, 農會更就開始推廣有機蔬菜,目前的蔬菜產銷班第 15 班不僅是桃園市面積最大的有機蔬菜班,也榮獲 2023 年全國十大產銷班的殊榮,生產的葉菜供應著北台灣各大重要賣場,也提供整個桃園市的學童營養午餐,不只有好口碑更有好成績。
稻米故事館蓄勢待發 拭目以待
新屋的農業歷史發展很早,桃園台地上大小不一的各式埤塘就是先民為灌溉而建的證據與智慧;日治時代為了儲糧,也在現在的新屋區農會旁興建了七棟稻穀倉庫及稻穀加工廠。這些穀倉以磚牆建造,外部屋頂的瓦片保留著日本瓦的各式吉祥物象徵,有麒麟、獅子等等,內部建築具備著木架構造樑柱具備傳統的榫接懸吊工藝,頗具看頭;牆壁則是以黃土泥漿混合著稻穀粉粉刷而成,具備了歷史價值與傳統智慧,成為很有意義的歷史建物。
盧永才上任後向客委會爭取了經費,聘請了專業的設計師將場域重新規畫,要將這些穀倉打造成具現代感又實用的歷史稻米故事館。配合著現在的農會超市一起整併轉型,未來的稻米故事館將包含了農業特產推廣、歷史文化展演、文化與食農教育、多功能教育等等,此外還將引進星巴克咖啡,將成為新屋在地最新潮、有質感的新亮點。

新屋區農會開發出多樣具有在地風土的熱銷商品。
銜接老青農 行動胖卡讓農產被看見
盧永才認為,因為新屋區農會的觀念新穎,在政策推廣與補助上都更客觀與導入智慧科技,讓在地農業更吸引年輕族群回鄉打拚。新屋區的青農聯誼會目前有 60 多位青農,許多都從事溫室農業或特色農業, 像是溫室草莓、酸白菜等成績都很不錯。盧永才說:「 農會扮演平台角色,讓老青農在此交流互相幫助, 才能讓農業順利傳承。」
新屋區的農產品品質精良,除了新香米外,農會也因此開發許多農特產品,像是可以常溫儲存的仙草凍、 與乖乖聯名的新香米乖乖、由在地新香米結合台灣花生的花生片與花生角等,還有在地農友推出的鵝肉鬆與蜂蜜,都是具有在地風土的商品。由農業部及桃園市政府補助、重金打造的行動胖卡,正是展售這些優質農特產的最佳平台,隨著地方活動四處遊走,讓更多人可以知道新屋在地農業的美好。
力青有機蔬菜農場 小小葉菜大大力
榮獲過全國模範農民的宋木森,是新屋區農會有機蔬菜產銷班第十五班的班長,也是經營著北台灣最大有機溫室蔬菜的老闆。他原本是做食材供應商的菜販, 10 年前覺得慣行農法的食安問題嚴重,種植有機蔬菜應該不困難,遂投身成為菜農;一開始 3 分地,做到現在擁有 1200 棟溫室共 30 公頃,成為北台灣規模最大的有機蔬菜農場。
用經營企業的眼光來種菜,宋木森一開始記錄所有葉菜的種植過程與時序,再從細節裡改進,終於成為種植葉菜的專家。不惜成本,農場以自動化設備經營,有自動播種機與智慧灌溉,夏季還有自動遮蔭網為植物遮蔭,看到問題馬上解決是他的特質。農場現在達到規模經濟,分工很細,員工可以專注手邊工作,成為那部分的專家;他很感謝農會初期的輔導與經費補助,還有農業移工的仲介,讓他可以將夢想實現。
「 好的菜不怕賣不出去,要做就做到最好!」宋木森霸氣地說。目前農場每年可以生產 3,000~3,200 公 噸產量,供應全聯超市與在地的各學校,他與 3 個小孩一起投身經營,未來朝 50 公頃的目標邁進。

盧永才總幹事 (左 2) 關心宋木 森班長 (左 1) 力青農場有機溫室蔬菜的生長情形。
牛媽媽有機草莓園 不只生產還有質感
原本在科技業服務的青農徐國峰和謝秋芸,女主人在 前往日本北海道農場打工的過程中,從農的芽在心中滋長,兩人為了跳脫舒適圈回到謝秋芸的娘家新屋, 在原有閒置的農地上開始逐出農業大夢。
八分地的農場一開始就決定種植草莓,露天農地種植嬌貴的草莓困難重重, 幾經思考改成溫室,終於將生產倒入軌道,行銷方式也慢慢調整,終於讓日本品種的「 蘋果草莓 」在這裡每年飄香。有機草莓本就是吸引人的農產品, 顧好品質與產量最重要,加上了舒適乾靜的果園環境、流暢的走道寬度、乾淨的廁所和用心的甜點等,就能吸引常客一再上門。
徐國峰認為農會的存在對青農非常有幫助,像是提供農業訊息、專業訓練課程、申請補助等,都讓青農有很大的安心感;而現階段農會協助的農業移工,也讓他們感到欣慰。草莓農場的旺季就是每年冬季,這時最需要人力, 若是透過民間,無法只聘用冬季;透過農會轉介與招募,可以安排做工作場域的轉換,讓人力有效且充分的運用,是最實際的協助,所以很感謝農會願意挺身而出代為媒合農業移工。
肩負農業重任 用藍圖實踐美好未來
盧永才說:「 農會本來就肩負起照顧農民的責任,必須扮演帶領的角色,才能實現更大目標。」農會營收來源雖是信用部,但本質卻是在地的各項農特產,農會有膽識地一肩扛起,就能讓農友有勇氣一起向前衝。農業的未來還有很多可以實踐,盧永才心中已有藍圖,新屋區農會嶄新篇章的精彩故事正要訴說。
.
.
.
.
.
.
詳情請見402期農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