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期-【原農永續力】野性的恐懼——從阿粨中毒事件談起
原住民團體呼籲,不要污名化阿粨。
野性的恐懼——從阿粨中毒事件談起
撰文、攝影/張瑋琦
/
今年 9 月 18 日台東縣金峰鄉原住民因食用傳統食物「 阿粨 」,造成 3 死 9 命危的中毒事件。 中毒原因已證實為農藥污染食物,但在真相水落石出前,媒體及社會輿論卻率先將問題歸咎於原住民族的傳統飲食習慣,將原住民食用野外採集的蝸牛、血桐過度渲染成「 奇風異俗 」, 使原住民食物蒙受「危險」、「不文明」的污名。媒體將這次的事件敘述為自然本身的威脅,並暗示了野生環境的不可預測與不受控。 這種將野生食物視為危險的敘事,其實折射出 一種深層的文化心態——人類對野性的恐懼。
問題不在蝸牛,也不在阿粨,而在於農藥。土地和農民之所以被農藥毒害,正是人類試圖用科技掌控一切的代價。
/
野性的恐懼
阿粨中毒事件的媒體報導,大致可分為兩種方向。第一種報導方向以主流社會陌生的野生食物— 蝸牛及血桐為焦點,新聞標題直指「 部落疑吃蝸牛中毒 」,甚至翻出金蘭醬油家族生吃蝸牛染寄生蟲險滅門的歷史事件類比,暗示 「 食用野生物本身是危險 」。除了蝸牛外,被懷疑的野生食物還有包小米粽的血桐葉或假酸漿葉,故台東衛生局在事發後第一時間,即提醒民眾「 要徹底加熱 」及「 不要吃不明動植物 」。
第二種報導方向加入了毒物學家的推論——農 藥污染。報導推測野外撿拾的蝸牛可能吃了含農藥的葉片,或採集的血桐葉片上有農藥殘留,導致人類間接中毒,暗示野生食物易受農藥污染且原住民採集者缺乏辨識能力,故具有危險性。
在此事件中,媒體報導所流露出的「 危險 」敘事,不僅限於野生食物的潛在風險,還間接地指向了以野生食物為主的原住民傳統飲食。這種對野生食物的恐懼,與對異文化缺乏理解交織在一起,進而形成一種偏見,使原住民的飲食習慣被視為「 落後 」。
推動部落小農復耕的部落蔬店在臉書中寫道:
事件發生後的短短幾天,各種捕風捉影、聳動標語( 血桐和克蘭樹葉分不清 )的報導,讓部落農民都陷入了不安,開始擔心自己的田間作物會不會受到鄰田( 污染 )影響?
以後做奇 拿富 cinavu 是不是不能使用假酸漿葉 ljavilju、 克蘭樹葉 atalap,也不能用血桐葉來覆蓋食物了嗎 ?
造成人心惶惶,甚至變成一個部落間的揶揄話語,一個族群的自信心逐步喪失。
長期以來,原住民社群依賴大自然的贈與,發展出一套與環境共存的飲食傳統,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知識和智慧。然而,這些知識並未在現代社會廣泛認可,反而常常被視為「 非標準 」 或「原始」。在現代食物系統下,食品的安全性和標準化受到高度重視,而野生食物則被視為不符合這些標準的「 異類 」,進而成為懷疑和不信任的對象。這種懷疑不僅使得野生食物受到排斥,也使得原住民的食物被貼上「 不安全 」的標籤。
此外,這種敘事助長了「 文明 」與「 野蠻 」的 二元對立觀。當現代社會將原住民的飲食習慣描繪成危險或不衛生時,實際上是將自身的標準凌駕於他者之上,強化了文化的優越感。原住民的食物,從一種自然的資源、文化的象徵,被重新定義為不符合現代健康和 安全標準的「 問題 」來源。這種標籤不僅是對原住民傳統知識的忽視,更進一步剝奪了他們的文化話語權,將其飲食文化邊緣化。
/
現代安全性標準下的野生食物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原住民飲食文化產業化的潮流崛起,主流社會對野生食物的不信任逐漸白熱化。月桃被食藥署列入「 未確認安全不得使用清單 」,今年才獲解禁,但仍有多種民間常用植物( 如:荖葉 )尚未解禁。現代社會對食品安全的 定義更加強調科學化、數據化,並受到嚴格的法規監控,尤其在工業化國家,食物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都需經過標準程序,以確保其安全性。
然而,這種安全性觀點與傳統的採集經驗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對現代人而言,未經科學檢驗的食物可能被認為是不安全的,特別是野生食物。而在傳統採集文化中,安全性則是根據經驗、環境知識和文化智慧來衡量的。這種差異顯示出,現 代安全性標準並不完全適用於所有的文化情境。
人類 200 萬年漫長的演化史中 90% 的歷史時間,都依賴自然環境中的植物、果實、野菜、根莖、貝類、昆蟲以及動物肉類維生。採集,是最古老的生計模式。 在採集過程中,安全性一直是人類必須面對的核心問題。由於野生食物中可能含有毒性物質,古人必須通過觀察、實驗、甚至是試錯來辨別哪些食物可以安全食用,並通過代代相傳建立了與自然的深刻聯繫。例如,觀察動物的進食行為,以 確定某些植物的安全性,或發展出加工、烹煮、發酵等技術,將有毒的食物轉化為安全可食的食材。
這些經驗並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人類與自然互動的結果,既充滿挑戰,也充滿智慧。
隨著農業興起與現代工業的發展,人類逐漸從採集轉向農耕和養殖,食物的來源變得可控且集中,並逐漸標準化而脫離自然的起源。野生食物,原本代表了豐富的生態多樣性和自然的恩賜,如今卻成為了陌生、甚至威脅的象徵。對於習慣超市架上包裝整齊的產品的人們而言,野生食物充滿未知的變數與風險,而這些風險又因為農藥等工業污染的影響而更為複雜。
過去,人類社群與土地有著緊密的聯繫,然而,在資本社會的驅使下,土地被不斷開發、污染,成為無法完全信任的資源。農藥污染正是資本壓迫土地的結果, 而我們卻將這種後果錯誤地投射在自然身上,認為是「 野生的 」東西帶來了危險。 這種對「 野性 」的恐懼,映射出我們與土地的疏離,同時也反映出人類在工業文 明中的矛盾心態—— 一方面我們渴望親近自然、回歸自然,但另一方面我們又害怕自然的不受控制,並試圖用科技來掌控一切。這種矛盾使我們逐漸將野生的世界視為異己,而對自然的恐懼也隨之加深。
看似一片荒草,卻隱藏豐富的食物資源。
/
重建人與自然關係
阿粨事件雖然水落石出為農藥污染,但更凸顯了重建人與自然連結的急迫與必要性。台灣原住民傳統文化擁有豐富的生態知識,這些知識包含如何利用野生資源而不破壞環境、如何辨識有毒植物,以及如何處理野生食材,或將野生食材移植至家屋周邊以確保安全。這些傳統知識已經歷代代相傳的驗證,是應對野性恐懼的一種智慧,如今需要讓更多人來學習。
透過食農教育可以讓大眾體驗到不同文化對食物的理解,了解野生食物和生態系統的運作,讓更多人接觸自然,了解自然的複雜性與可親性,進而打破「 安全 」與「 危險 」的二元分野,鼓勵多元食物觀的發展。
透過食農教育認識野菜, 縫合人與野的關係。
.
.
.
.
.
.
詳情請見400期農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