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99期-【封面故事】東方美人茶 時間瑰寶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總幹事湯明吉(右)帶領農會,作為茶農最堅強的後盾,齊心將龍潭茶產業做到最好。


東方美人茶 時間瑰寶

企劃/ 張家宜 採訪、撰文/ 趙如璽 攝影/ 蔡孝如 影音/ 陳鼎仁、奚安鴻

/

小綠葉蟬輕輕一吻,讓青心大冇茶樹一抹抹翠綠,幻化成讓人魂縈夢牽的滋味,東方美人茶挾帶蜜香及果香,如此風采穿越古今,踩著緩緩舞姿,世代跳出屬於自己的華爾滋。

芒種前後,一棵棵茂密的青心大冇茶樹間,生機勃勃,身形約莫0.2 公分的小綠葉蟬,萬頭攢動,啃食著茶葉芽尖,這一啃產生的「著蜒」效應,讓茶葉散發獨特的蜜香及果香,就是這輕輕一吻,造就「東方美人茶」的絕世風姿。

東方美人茶帶著蜜香與果香的琥珀色液體,如同瓊漿玉液,征服19 世紀的上流社會,受到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青睞,沖泡後的茶葉外觀艷麗,猶如美人漫舞在水晶杯中,由於產自於東方福爾摩沙,遂命名為「東方美人茶」。東方美人茶擁有多種別名:五色茶、椪( 膨) 風茶、番庄茶、著蜒茶等。

從外觀看,東方美人茶有明顯「白毫」(即白芽),屬烏龍茶中發酵程度較重的茶品,也被稱為「白毫烏龍茶」。茶湯清透琥珀色,可謂茶中極品。

/

茶葉原鄉,東方美人茶後起之秀
提起東方美人茶,一般會人直接聯想到新竹峨眉,而桃園龍潭的東方美人茶,反而較為陌生。 與峨眉僅一線之隔的龍潭,座落同一山脈,是台灣茶葉原鄉,歷史記載,從1867 年清同治年間就開始種茶,位於海拔300 公尺左右的丘陵地, 紅土土壤具微酸性,排水性佳,充滿雲霧繚繞, 是絕佳的種茶產地。然而峨眉東方美人茶所需的茶菁,早期大多由龍潭供應。

龍潭的茶菁循著古茶道,運送到山的另一頭,即使被小綠葉蟬咬過的茶菁,客家人依舊發揮勤儉精神,在製茶上找出可能性,由新竹製茶師傅手上,展現絕世風貌,創作出名揚世界的東方美人茶。茶菁到了新竹峨眉的老師傅手上,就成為「茶金」東方美人茶,龍潭則製成龍泉包種茶,各自在茶產業擁有天地。

隨著中南部茶區興起,高山茶的清香征服了眾人味蕾,消費者的品味也轉變,逐漸地,龍潭的龍泉包種茶失去市場,茶農失去生計,「同樣的茶菁,命運大不相同。」這看在龍潭區農會前總幹事黃福健的眼中,心裡直焦急,他在龍潭山上看著茶菁就這樣一車車被載到峨眉,當時茶農的茶菁價錢不好,尤其被小綠葉蟬咬過的茶葉,茶販會嫌說:「葉子都被蟲吃掉了!」1 公斤只賣到 10-12元,茶農費盡心血,卻只能換得如此賤價。


秉持互助精神做大市場
民國88、89 年間,是龍潭區農會茶葉的轉捩點, 當時主辦茶產業的黃福健,下定決心:「龍潭要做東方美人茶」,這一個跟老天發的誓,開始龍潭東方美人茶見學之旅,先是請益峨眉鄉農會,再請當地老師傅教茶農做茶,沒有人力採茶,峨眉鄉農會就帶著人過來幫忙,之後透過技術競賽,提升製茶品質。龍潭的東方美人茶起步晚,好在桃竹苗地區客家人發揮客家人文化,秉持「互惠互 助」精神,一同將東方美人茶市場做大。

龍潭的茶農種茶經驗豐富,欠的就是製作東方美人茶的技術,即使東方美人茶的利潤高,起初推廣3 ~ 4 年,知名度仍起不來、品質也不佳,龍潭的東方美人茶依舊賣不出去。而時間是進步的唯一法則,經過10 年的努力,加上農會與公所全力支持下,「茶農做的茶,農會全收。」龍潭東方美人茶儼然成形,新竹峨眉老師傅品嚐之後, 讚嘆:「龍潭東方美人茶會壯大起來!」

年復一年,在龍潭區農會的推廣下,從技術競賽提升品質,攝影比賽、書法家揮毫活動等,龍潭東方美人茶漸漸打開知名度,近年全國東方美人茶比賽,更將大獎留在龍潭,迄今25 年,桃竹苗的東方美人茶幾乎毫無差距,並駕齊驅,在市場共享美名。 「東方美人茶,是台灣客家人發明的,早期全世界只有台灣才有。」前總幹事黃福健回憶著,幾乎所有龍潭人成長的歲月,都伴隨著媽媽採茶的身影,一葉葉頂著烈日採摘下的茶菁,片片匯聚成銀兩供小孩念書,客家人的堅毅卓絕,成為東方美人茶最堅實的後盾。

現任總幹事湯明吉回憶,讀小學時附近都是茶園,「龍潭是茶的原鄉,日治時期成立的茶改場就設在此。」早年,龍潭為台灣茶種植面積最大、 茶菁的供應地,隨著時代變遷,工商發展,現在茶園佔栽種地約450 公頃,東方美人茶就佔了 1/3,成為主要茶種。


前總幹事黃福健(中)打好根基,現任總幹事湯明吉(右)成功接棒,並與茶農齊心協力才成就了今天的龍潭東方美人茶。



他們的銷魂愛情
當農民曆翻至“ 芒種"時,龍潭的茶園霎那間從靜態轉為動態,綠色調妝點紅土地,紅綠對比色襯托著藍天白雲,採茶婦女們戴著斗笠穿著客家花布衣,低頭採摘,忙碌的雙手如同多手聯彈, 譜寫一首大地的和諧樂章,萬物和平共存。

東方美人茶蜜香與果香的特殊滋味,背後最大的功臣就是小綠葉蟬「著蜒」,只要牠輕輕一咬, 就賦予了東方美人茶靈魂,鮮活起來。著蜒,是指小綠葉蟬透過「刺吸式」吸食茶樹的嫩芽,嫩芽被吸食後會啟動自我防護機制產生特殊香氣, 引誘小綠葉蟬天敵「白斑蠟蛛」來覓食,原來, 這銷魂的蜜香味,背後是一場大自然的物競天擇。

被啃食過的茶芽會停止成長、捲曲、呈黃綠色, 茶芽白茸毛迅速生長,之於包種茶、烏龍茶來說是害蟲,之於東方美人茶,卻是製茶最佳原料, 被叮咬的茶葉會散發一股甜香,如同來自天上的蜜,成為製茶的靈魂。

龍潭夏季氣候高溫多濕,端午節前後更是多雨悶熱,成為性喜濕潤、高溫的小綠葉蟬溫床,每當南風吹起,濕度高,正是繁殖高峰。喜歡濕悶的小綠葉蟬卻畏懼下雨,更怕農藥,所以茶農為了吸引小綠葉蟬前來,不僅避免用農藥,必要時還要澆水讓雜草叢生,打造最舒適的生長環境。

以前生產龍泉包種茶的茶農都會噴藥消滅小綠葉蟬,自從轉作東方美人茶,牠的每一啜,都讓茶農們引頸期待。避免用藥、合理施肥,讓茶園從管理開始就走向友善耕作,「要有好的生態,才會有小綠葉蟬身影」。



被叮咬後的葉片停止生長,並捲曲起來,呈現黃綠色。



每一葉都格外珍貴
在農耕機具當道,講求速度的今天,從種植、田間管理,採摘到製茶,東方美人茶就是一門工藝,不疾不徐,緩緩精緻而成,如同一首用時間淬煉出的詩。 放眼望去,茶園裡的採茶婦女,都是70、80 歲的阿嬤,號稱千歲團,採茶就是一輩子歲月,手一採,就知道要以什麼火候做茶,在採摘過程中, 一葉葉茶菁裝滿竹簍,採茶婦女們就開始分級, 將最好的一心兩葉,做最頂級的茶菁原料 。

如何摘出頂級茶菁?「採茶憑的是手感」,採茶班班長、也是茶農廖俊融的母親鍾桂香表示, 「茶菁外型要『一心兩葉』,不要採摘太長,外觀會不好看,長度要均勻,大約4-5 公分為佳, 茶心捲曲呈黃綠色最好,代表被小葉綠蟬啃食過。」每天都要出門採茶,被咬過的茶菁,今天不採,明天茶葉就生長開來無法使用了。「1 斤高等的乾茶需要約3 萬5 千個茶芽。」每一葉都格外珍貴。


喝東方美人茶也很時尚
龍潭東方美人茶轉型成功,這一路走來長達1/4 世紀,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工,「缺工, 可能讓東方美人茶在10 年內成為絕世珍品。」總幹事湯明吉接下傳承的棒子,努力打出強棒,規劃茶葉分級包裝制度,也協助製作比賽茶的防偽封籤,層層把關讓消費者買得安心、喝得放心。 「頂級的東方美人茶1 台斤價值約40 萬,是屬於金字塔頂端高消費。」為打造龍潭東方美人茶品牌,他帶著茶農到處宣傳,進軍台北101,透過媒體力量曝光,提升知名度,就是要讓東方美人茶變得很時尚,朝向「精緻化茶葉」,「富二代、名媛最愛」的目標走,也佈局國際以拓展商機。

今年農會重金翻新農民直銷站,請專業團隊設計新空間,區分各類商品,設置茶葉精品區,提供在地好茶有更好的銷售窗口,也將文青風格與客家文化結合,增設特色茶屋,供顧客休憩喝茶,期盼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前來消費,將茶葉文化傳遞給年輕人,讓喝茶不再是老一輩的專利。




/

傳承家族的「茶」故事
尚好茗茶茶農廖文金,杵著杖,站在一輩子耕耘的茶園間,清風徐來,陽光將茶園照得璀璨,他心滿意足,而這片茶園,乘載著家族記憶,一代接續一代,自此之後,東方美人茶以深長後韻, 淬煉出家族的傳承故事。 民國70 年投入茶產業,其後躬逢龍潭茶轉型, 為迎接東方美人茶,廖文金參加茶改場第一屆製 茶訓練班,更是茶葉比賽的常勝軍,在夫妻倆奠 定根基及兒子廖俊融加入下,茶產業傳承給下一 代,成功接棒,廖俊融表示:「如果沒有龍潭區農會推動東方美人茶,自己還站在廚房炒菜,而不是炒茶。」民國98 年退伍後回家接棒,迄今已 15 年,今年40 歲的他,人生黃金時間,就貢獻在東方美人茶的曼妙世界中。

「從炒菜到炒茶,從五星級大飯店廚師到茶農。」 廖俊融一路走來,看在各前輩眼裡,個個讚譽有佳,「2023、2024 年全國東方美人茶評鑑比賽」 連莊茶王,即使他本身相當謙虛,努力甩掉明星茶農的偶包,不過,沒兩把刷子,怎能蟬聯兩屆茶王?總幹事湯明吉大力稱讚:「他不斷出去比 賽,傳承茶產業,能說能唱能做。」父親廖文金提到他,驕傲之情溢於言表:「從小學習就強,看 到別人得第一名,就跑去請益。」今天,茶園已經完全放手給兒子,「做得真的好,沒話講!」

追溯廖俊融與東方美人茶的緣分,早源於還在母親鍾桂香肚子裡,她40 歲出頭開始採茶,是茶葉產銷班班長。現在,廖俊融驕傲的說,媽媽採茶採不過自己,三兩下就將被小綠葉蟬啃過的茶芽摘下來,「兒子從小就耳濡目染,年輕有頭腦,勤學習。」問道:父子誰做茶比較強?她發自內心的說:「先生、兒子做的茶一樣好喝。」此話意味著,廖家東方美人茶的好滋味,儼然已傳承,後繼有人。


煉出茶金一片天
煉出茶金一片天老一輩茶農跟茶二代,思維大不同,父親認為照既有方法做就好,廖俊融則是行動派,到處吸取新的製茶方式,從新竹、南投、花蓮、台東等, 有茶產業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如同唐僧取經,四處取茶經,囊括各地茶比賽殊榮,以其之手,將茶菁變魔術般,成為名符其實的茶“ 金"。

常常,父子兩人會就同一批茶菁,各自用不同方式製茶,做出的茶葉則請同業評比,一決高下,結果顯而易見,逐漸父親接受他的新作法。父親廖文金謙稱,「我製茶技術有限,兩人技術手法不同」, 以浪菁( 翻茶)為例,自己浪4 次,手法較輕, 兒子浪5 次,輕重交錯,「為了製茶,去年廖俊融就跑去花蓮、台東學習, 還參加比賽, 就是要了解自己跟別人的不同,可以借鏡學習的地方。」 廖家製茶技術,隨著廖俊融四處取經「聊天,聊出一片天」,面對種種挑戰,開始有不同做法,汲取別人優點,讓廖家製茶更與時俱進,做出更多不同風味的茶。廖俊融高中就讀餐飲科還領有獎學金,下課後晚上就幫忙製茶,所有製程都很了 解,不僅做茶好喝,炒的菜也特別好吃。「俊融有智慧、有技術。」廖家相當滿意兒子,茶製得好, 銷路也好。



父親廖文金( 左)看著兒子廖俊融製茶技術已青出於藍,並放心將茶產業交棒。



製茶如同變魔術,魔鬼就在細節中
家傳之外,或許廚師的鍛鍊加乘,造就廖俊融對食材更為敏銳,過人的手感與味覺,從料理到製茶,讓食材在手上得以搖身一變,華麗轉身。自我調侃走諧星路線的廖俊融,談到製茶就一本正經:「製茶,就是把茶做好,每天都進步一點,千萬急不得,東方美人茶,就像是照顧小寶寶般,要細心呵護」。

今天採的茶要今天做,今天不做,茶葉就枯萎了,端視今天採摘茶葉的柔軟度、濕度,還有當天氣候的溫濕度來製茶,製茶過程24 小時不間斷,廖俊融說,自己曾連續40 天,1 天只睡2 個小時,有一次做茶做到爸爸得膽囊炎,等爸爸好了,馬上換他去醫院報到,不眠不休。

製茶步驟看似大同小異,一般SOP 為:日光萎凋,也就是曬茶,萎凋過程中每隔一段期間進行浪菁,讓茶葉均勻發酵,接著炒茶,揉捻,乾燥,大功告成,一整個製程下來,天亮了,一杯好茶也隨之誕生。

不過,魔鬼就藏在細節中。日光萎凋時,茶菁要放 在「笳藶」上,避免地面溫度過熱破壞,時間要拿捏好,「要曬太陽,卻也不能被太陽曬。」曬傷的葉子會讓葉脈積水,影響風味,廖俊融四處取經改變製程,裝了電動黑網,減少近80% 日正當中的日曬率,也是龍潭第一個用遮陽網的茶農。


做茶要勇於挑戰
蟬聯兩屆茶王,廖俊融如何看待東方美人茶工藝?「做茶要勇於挑戰,將父執輩的手藝延續下去。」從製茶到行銷,都要做改變,「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以浪菁來說,他就會用力道輕、重去浪,然後讓幾位老師傅品嚐,若得到好評,就知道自己力道控制的不錯。「滋味重的東方美人茶,消費者會比較有感,較有價值,要做出口味不同的茶,就要從每個步驟實驗。」為了傳承, 廖俊融還製作出簡單的SOP,不同以前師徒制, 在數位資訊社會,讓青農可以學習傳承製茶經驗。

「東方美人的原料得來不易,不是說有就有,一切要從源頭控制。」栽培管理從茶樹修剪開始控制, 「修剪是為了長出更多嫩芽,嫩芽多代表小綠葉蟬的食物多,東方美人茶茶菁產量就跟著變多。」 此外,廖俊融身兼桃園市青農聯誼會總會長與桃園智慧農耕團大隊長,茶園中設有氣象站及智慧化灌溉,東方美人茶一年兩採,分夏茶冬茶,水分管理很重要,「透過手機自動化偵測土壤乾濕 度,自動補水,隨時應變氣候狀況,避免太乾、 太濕影響產量。」再輔以種茶經驗值施肥,如此與時俱進的方法也予以推廣,讓桃竹苗茶產業共享共好。

茶園管理首重就是茶樹更新,有好的茶樹才有好的品質,東方美人茶的茶樹是青心大冇品種,樹強壯,香氣最足,「1 年生的太小,3 年的枝葉少、 葉鬆散, 5 年的枝葉密,茶芽多,茶樹越老養分越少,平均以3-5 年的茶樹產量最好。」目前,廖俊融的茶園種植東方美人茶約莫4 公頃,契作代耕30 公頃,夏茶產量約2000 ~ 4000 台斤,冬 茶約1500 ~ 2500 台斤,冬茶產量約是夏茶的一 半,是因為氣候轉變讓小綠葉蟬著蜒率不同所致。



廖俊融從種茶到製茶,每個環節都比別人多用心一點點,因為這樣的堅持,也讓他蟬聯兩屆特等獎茶王。




傳承的心,撐起龍潭東方美人茶一片天
今年新竹東方美人夏茶比賽,首見從特等獎、頭等一、頭等二、以及頭等三都由「銓聖茶業」包辦,師出同門,銓聖茶業是廖俊融與桃竹苗茶二代組成,他們如此定位:「一群從事茶業生產的客家後生仔,一起經歷東方美人茶的興起,面臨挑戰」,彼此互相幫忙、分享技術、共榮共好。

「我們是一個團體,彼此不論製茶、行銷都分工合作,透過代耕增加茶園面積,讓茶菁的選擇多。」廖俊融表示茶二代思維模式不同於老一輩的一條龍思維,一個人管茶園、製茶、銷售,獨自完成,相當辛苦,「我們是打團體戰」,東方美人 茶製作首重為原料,以10 分的茶來說,原料就佔 了7 分,「摘茶時就開始茶葉分級,製茶時的每 個環節都比別人多用心一點點。」

今天,龍潭茶產業已是茶二代接棒,匯聚團隊力量,亦步亦趨打開龍潭東方美人茶的知名度。 放眼農業,很多青農選擇單打獨鬥,從生產到行銷常常有華麗的開始,最後負債離開農業,這看在廖俊融的眼裡,他深知農業一定要年輕化,一條龍產銷模式著實太累,「整合人事物很重要」, 以輕鬆方式讓年輕人接受農業,打破對農業的恐懼,不會氣候不好就沒工作,透過機械設備省 工,吸引年輕人加入產業。

站在海拔270 公尺的茶園,被清香翠綠的茶樹簇擁著,廖俊融眺望著遠方,如同眺望著龍潭東方美人茶的未來:「雖然我們起步晚,不過,我們比 別人有更多的原料可以嘗試,製作出好茶。」未來,希望桃竹苗製茶比賽可以從各自比賽,變成桃竹苗團體賽,整合在一起,齊力打出桃竹苗東方美人茶品牌,並推向世界舞台「提到東方美人茶,就想到我們桃竹苗!」歡迎到訪龍潭喝一杯 有人情味的東方美人茶。




有關龍潭——東方美人茶影片請看▲

.
.
.
.
.
.

(ps.有關東方美人茶評鑑、茶藝、茶食譜 等精彩內容,請詳見 399期農訓雜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