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3期-【封面故事】跟著小米回家—共榮共好,種下返鄉的希望
#共榮共好,種下返鄉的希望
採訪—丁文郁、張家宜 撰文—彭翔元 攝影—胡景南
一場八八風災,摧毀了家鄉的路,讓美麗的山河面目瘡痍。
/
而阿里山主要的原住民族是鄒族,根據原住民委員會資料顯示,鄒族總人口約 6,000 多人,主要居住地就在阿里山一帶,也就是所謂的「 北鄒 」。早期的「 南鄒 」指的則是居高雄市那瑪夏區的「 卡那卡那富族 」及高雄市桃源區的「 拉阿魯哇族 」。
劉家顯自 2005 年開始擔任總幹事一職,至今約 18 年,對原鄉及原住民有著深刻的觀察,他說:「 原住民大多生性樂天,但有些較容易滿足現況,即使擁有廣泛的原住民保留地,卻不知如何善加利用,也不懂得行銷,近年來有少數的二代或三代回鄉,注入年輕人的活力,情況雖有改善,但是我還是
常常跟原住民農友分享,我們不可能一直依賴政府補助,要靠自己站起來,才能打破原住民給外界典型印象。」
原住民的樂觀、正面總是能帶給很多人鼓勵,但有部分的族人卻在工作上也抱持著隨緣樂天的態度,對於有責任推廣在地農業,協助農友改善耕種績效與作物品質的阿里山鄉農會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該如何協助他們提升農事表現,便成為阿里山鄉農會的重中之重。
劉家顯分享,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一班與第二班( 又稱茶山雜糧產銷班 ),成員都為五六十歲的農民,大多是原住民。
茶山雜糧產銷班經營模式十分特別,採共榮共存,有土地出土地,有勞力出勞力,每次農務時紀錄工時,扣除成本後盈餘大家分享所得,不但分擔種植風險,也可以彼此分享工作與生活上的酸甜苦辣,因此班員間的感情非常好。
此外,茶山雜糧產銷班積極復育原住民傳統作物,小米就是重點之一,為了友善土地,他們的種植方式採自然農法耕作,大約年初播種,年中收成,不施放化學肥料,也不打農藥。
阿里山耕地大多為山坡地,栽培面積有限,因此小米產量不容易提升,但因為有機種植經過認證,產量雖少,價格卻比較好,也透過阿里山鄉農會的輔導與推薦下,在全國6,000 多個產銷班的激烈競爭中,2017 年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二班獲得「 全國十大績優農業產銷班 」的榮譽;並在 2019 年,雜糧產銷班第一班也同樣榮獲「 全國十大績優農業產銷班 」的殊榮。

非原住民卻擔任原鄉農會 總幹事的劉家顯,對阿里山的農業有很深的著墨。
/
茶山雜糧產銷班也一直保持著原住民的分享文化,至今收入是會提撥一部分出來照顧當地老人家,或提供茶山良食或糯米傳統美食送給長輩。
劉家顯說:「 我常告訴他們,現在產銷班經營穩固,有盈餘也能回饋地方,但未來的挑戰是提高產值,要想辦法擴大經營,才能讓班員們賺到更多錢,讓年輕人知道家鄉有希望,願意回鄉努力,才能永續經營。」
而對於農會來說,積極運作的產銷班,自然要想方設法給予更多的輔導與資源,協助產銷班透過政府補助,強化農作所需各項軟硬體設備,這樣一來才能活絡部落經濟發展,進而形成產業鏈,讓小米繼續扮演帶領部落族人回家的關鍵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