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1期-【特別企劃】大齡時代已成趨勢,未來農村怎麼辦?
台灣未來樣貌
大齡時代已成趨勢,未來農村怎麼辦?
撰文—黃薏芠
2018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台灣於2025年高齡人口比例將達到20%,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老年人口數量不斷攀升,對比著生育率不斷下滑,大齡世代來臨似乎已迫在眉睫。
有鑑於此,屏東縣佳冬鄉農會發展出綠色照護的創新服務,將原本的墓園重新改造成充滿生命力的花園,土壤經過養地轉化後開始讓年長者種菜,並打造青銀兩世代的共食、共學交流基地,榮獲第一屆十大綠色照顧的優良典範。
彰化縣大城鄉農會更是洞察先機,看到在地送行者的需求而設立了殯葬禮儀服務部門,成為全台第一家經政府核准成立禮儀部的農會。為了陪伴在地鄉親圓滿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禮儀部設有禮俗諮詢中心,提供各項專用的禮儀用品,以及道教、佛教、基督教、一貫道、客家禮俗等各種信仰服務。往生家屬只須撥打一通電話就會有專人全程規劃喪葬事宜,做到「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藉以撫慰生者、弔念逝者。
本篇特別從台灣近年人口結構趨勢的迭遞轉變,俯瞰未來人口組成的可能樣態,進而從國外做法、在地創新案例中,逐一探討可行方針。
1984年後開始生育率不斷下滑
戰後嬰兒潮時期,台灣婦女平均約生育7位兒女。為了減緩新生人口激增造成的壓力,政府試圖推行家庭計畫,當時的口號就是「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1976年適逢龍年,台灣傳統文化中「龍」象徵著歷代君王,許多家長偏好在龍年生小孩,當年生育總數為425,886人,創下近70年來最大量,而後生育率開始逐步下降。
在1976年的龍年效應下,台灣曾經大舉新建小學,班級人數額滿。當時出生的孩子歷經資源最稀少、競爭最激烈、考試最難考的時期,也因此長大後希望不要生養太多,把資源留給少數一兩個孩子,好好栽培就好。1984年,台灣總生育率正式低於2.1的替代水準,代表每對夫妻平均約生養兩位兒女,達成人口穩定的政策目標。
然而,令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低於替代水準的生育率在穩定十多年後,又因亞洲金融風暴造成的社會經濟不穩定再度下降。雖然2000年的龍年效應使生育率微幅上升,但是低生育率的趨勢未曾改變。2010年總生育率僅剩0.89,意謂平均一位婦女生養不到一位子女,當年的新生兒數目為166,473人,僅剩1976年生育總數的40%不到。
農村人口性別失衡,缺工嚴重
從全台灣老年人口比率前五大縣市來看,除了台北市高居第三名外,其他嘉義縣、雲林縣、南投縣、屏東縣等老年人口占比高的縣市,幾乎都以農、林、漁牧產業為主。而這些地區不僅老化指數在過去十年間不斷攀升,且幼年人口數偏低,形成農村青壯人口空洞化、農業接班人青黃不接的問題。
特別在台灣的傳統習俗中,繼承土地或農田者多半為男性,這使得鄉村女性一旦移居到都市唸書,日後多半會待在城市工作、不再回鄉,進而加深了農村人口性別比失衡的問題。從圖形上來看,彰化縣雖擁有全台最高的生育率,但較為偏遠的大城鄉青壯人口緊縮,且適婚年齡的女性明顯少於男性,這對於未來人口的替補無疑是極大隱憂。除此之外,彰化縣的工業發展比例比農業更高,許多人力大量往工廠填補,使得農業缺工的問題無疑變得雪上加霜。
引入外籍移工填補 隱憂重重
縱使台灣目前有外籍配偶、農業外籍移工在填補農村人力空缺,但近年來外配數量也不斷下降中。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是越南配偶愈來愈搶手,因為越南人的外貌、文化都與台灣接近,是許多適婚族群考量通婚的首選,但是中國、韓國等國家目前也都在爭取越南配偶,台灣面臨競爭者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