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期-【俯拾皆食農】食農教育的社會學視角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已跨入 第 16 年。(攝影╱涂土豆)
食農教育的社會學視角
撰文、攝影╱邱靜慧
/
當糧食自給率持續下探
攤開報導,國家總體農業生產重要指標的《 糧食供需年報 》近日公布,糧食綜合自給率為 30.3%,是 18 年的新低;而國人的食米量繼續下探,每人每年僅有 42.1 公斤,創造史上新低;蔬菜的食用比例是 81.9%,也是 10 年新低。 雖然米麥攝取量不斷探底,但肉類攝取率持續上揚,每人食肉量達 87.2 公斤,超過穀類消費量,成為國人的新主食。
即便農糧署一直以來致力運用各種方案,如邀請總統參與《 做伙來呷飯 》—國產米食明星大挑戰、推出食米教育體驗遊程、推動學園食米計畫欲向下扎根,建立「 標準化煮法 」讓飯變好吃,又或是舉辦飯糰嘉年華等等,都無法緩和國人食米量不斷下降的困境。
/
食米教育地產地消的難題
農業部長陳駿季還說,近年許多孩童不愛食用國產米,是因為校園營養午餐使用了風味較差的米。如何讓孩童從小吃到好吃的米、搭配食米教育,加強「 吃台灣好米好處多 」的印象,以此增加台灣食米量, 也是未來努力的目標。
回到地方來觀察,猶記得去年一場關於高雄孩子吃在地好米的論壇中,美濃鎮農會提出相關議題,以農糧署收購公糧成本分析:每收購 1 公斤稻穀,若加工成飼料米要虧損 18 元,若加工成外銷米則虧損 11 元。 簡言之,公糧收越多,國庫確實虧損越多。美濃鎮農會當時即提出搭配適地適種,透過擴大良質米的集團種植,打破農民對於高產量的迷思,藉以提升品質來增加銷售收入。並輔以高雄學童吃高雄在地好米的建議方案,不僅要能符合產銷履歷,透過地產地消,也能對淨零減碳、培養在地認同有所助益。
但因農糧署表達顧及公平原則的擔憂,以及學午糧採購價格低於集團專區良質米售價,溢出的費用如何分擔等細節亟待解方。時隔一年後,查詢教育部校園食材登錄平台,高雄市學校學午糧仍是捨近求遠從台南碾米廠採購而來。 農業部的新政在未來是否能落實在食農教育不得而知,但對於去年高雄學童吃在地好米論壇的一幕仍記憶猶新。
當時一位參與其中的成功大學教授有感而發地說:「 如果當初台灣政府沒有加入 WTO,便沒有稻米過剩問題,現在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的在這裡討論。」 此發言讓人憶起二十年前、曾經震驚社會的「 白米炸彈客 」事件。彰化農村子弟疼惜阿公種田辛苦, 以白米製作的一顆顆炸彈中都藏有字條,清楚寫著二點訴求:「 不要進口稻米、政府要照顧農民 」。後來炸彈客變成了農民市集、友善種植、食農教育體驗的履行者。後來留下了兩本書《 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 》、以及《 白米不是炸彈 》,一部劇情片 《 白米炸彈客 》,以及一首歌〈 後生,打幫 〉,歌詞 簡要如下:
後生 好在有你 幫我出一口氣
炸彈 混白米 包著我的心情
後生 好在有你 幫我出這口氣
炸彈 混白米 擔硬的農家子弟

即便在農村,有多少孩子還能有這樣的日常?
/
共擔池上團隊作戰
同樣面對加入 WTO 的社會情勢,有別於白米炸彈客的作法,台東池上嘗試了另一條路徑。 帶著「 池上米無污染又好吃,為何價格卻跟別的地方一樣?」、「 有的人米種的特別好,有的卻不怎麼樣,但公糧收購兩者收入卻相差不多,怎麼能算公平?」、「 大部分的農民工作都很勤奮,但為什麼總是貧窮?」的問題意識,梁正賢 1984 年接下一家中米廠開始,也積極投入「 如何提高稻米的品質 」的研究,並開始投入有機米種植的嘗試。
從「 大地自然生態有機農場 」起步,一直到日本 MOA 大仁農場深度學習參訪後,更讓他得到了三個啟示: 有機米是稻米品質提升的方法,也是未來市場趨勢。 農民必須對自己負責,生產者的標示要透明。 池上要有自己的產地證明,建立消費者品牌印象。 從 1994 年梁正賢個人耕作的 3 公頃有機稻田,到 2005 年成立「 萬安社區有機米產銷班 」的集體投入,有賴於蕭煥通班長詳實的栽培紀錄、價格契作與收成保證。加上 1993 年的疫情 SARS,媒體鼓勵食用有機食材,和隔年池上米在第一屆全國稻米品質競賽得到冠軍等推波助瀾的因素, 2004 年梁正賢終於轉虧為盈。
但是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池上農民也曾為了「 池上米證明 」那張 3 乘 5 公分大小的認證標章貼紙上街抗爭,還從體制內介入地方選舉,終於在 1993 年取得了全國首張產地標章。此案例也對後續政府推動產地標章制度有了啟動性的參照作用。 池上米產地標章不僅提高了農民收益,也使得農耕人口增加、休耕面積降低、農地農用,完整保留農村風貌,在此基礎上發展觀光,透過生產、加工、行銷的六級化,讓人口僅八千人的池上有著各種活絡的經濟收入。
不
僅如此,1999 年台灣好基金會的進駐,創辦了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居民透過共同參與,讓藝術美學融入地方生活。而每年池上國中的學生與畢業生都擔任藝術節活動志工,與其說表演有多精彩,更多是被年輕人的熱情所打動。 這個以 30 年時間長度打造成為經典農村的雋永故事,以及轉折的關鍵細節,先是 2019 年《 農村的遠見—永恆的米鄉 》有了精彩呈現,3 年後也有獨立紀錄片製作《 稻浪上的夢想家 》,以及梁正賢所寫的《 共擔池上 》一書;早於這些作品的,是〈 池上 197〉這首歌。金曲歌手林生祥創作詞曲,以帶月琴韻味的吉他彈 奏娓娓唱出「 米界 LV 」的內在肌理:
有機米,打地基,縣道 197
耕田人,種自信,池上 197
面對 WTO,路艱辛,挑戰 197
靠補助,沒前途,造反 197
田要蒔,要寫字,紀錄 197
冠軍米 難連一 競爭 197
有童年 享天年 萬安 197
/
社會學思維對食農教育的幫助
《 食農社會學 》終章提到,減少環境負擔、實現社會公平、連結地方經濟,是食農體系的三大永續發展目標。但受到各種氾濫的電視廣告與網路等媒體影響,現代的飲食消費型態往往有著「 食物盲從 」( food faddism )的特性,若能有意識的進行飲食選擇,從個人健康、食安問題,更往關切自然、社會環境的象限移動,將有助於食農教育的倫理觀念建立。
不管是以直接抗議作為手段的白米炸彈客,或者是從內部革新的池上共擔團隊,背後都有著豐富的故事內涵值得細細探討。練習以食農公民的角度重新思考、破解食物盲從的迷思,並從地產地消自給自主的練習體驗中,建構內在的倫理價值。 如此一來,《 糧食供需年報 》的數字是我們討論的基凖線,而不是未來食物景觀( foodscape )的定論。

製作新丁粄,米食文化教育 從家庭扎根。(圖片提供╱高 雄市立圖書館杉林分館)
.
.
.
.
.
.
詳情請見400期農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