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400期-【封面故事】蜂 釀造生活的甜蜜況味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看似微小的蜂,可是通霄農作物授粉助攻的大功臣。


蜂 釀造生活的甜蜜況味

企劃╱黃碩君  採訪、撰文╱趙如璽  攝影╱王辰志  影音╱陳鼎仁

/

說到通霄,讓人聯想到白沙屯媽祖,每年 3 月進香繞境活動,原本寂靜小鎮,頓時喧騰起來,一列列信眾魚貫而行,通霄福源養蜂產銷班第一班班員們,則以虔誠之心,提供信眾們一瓶瓶蜂蜜水,解信眾的渴,作為朝聖之路的能量補給。

因為蜂,農作物肥美,因為蜂, 繁花盛開,因為蜂,大地豐饒。 通霄鎮農會總幹事許道坤揭露出蜂與農業的緊密關係:「 之於農業, 非常需要蜂擔任授粉的媒介,通霄的環境天然,無工業污染,起伏的山巒丘陵是蜂的絕佳樂土,」 丘陵地多果樹,農業少用藥,讓蜜蜂得以存活,滿天紛飛強壯的蜂群,等同是為通霄農業有機環境掛保證。

「 通霄的蜂很旺,全省各地蜂農都很怕苗栗的蜜蜂,」「 蜜蜂旺, 採蜜多 」,蜂農們異口同聲表示,冬天田間油菜花盛開,野花紫雲英處處綻放,從丘陵到地平線,為豐沛蜜源地,此處成為蜜蜂養精蓄銳之後盾,蜂農培養活動力強的蜜蜂,等到採蜜期則到各處大放異彩。

/

通霄養蜂,走過半世紀
走過半世紀的通霄養蜂,始於民國 50、60 年代,最早追溯到已故黃阿秋飼養一箱蜜蜂開始,至今已超過半世紀,一箱蜜蜂開啟通霄養蜂源頭,開枝散葉,養蜂事業高峰期為民國 60、70 年代,全鎮養蜂戶有 25 戶,時值日本對於蜂王乳需求多,價錢水漲船高, 一公斤價值從8、9千到1萬2千元,蜂蜜一公斤僅 30 元,對比當時金價 1 錢 1 千元,蜂王乳產值堪為天價。

追憶通霄養蜂點滴過往,第三代蜂農徐雲貞,同時是全國養蜂協會監事,最有參與感,有記憶以來,小時候就跟著阿公阿嬤阿姨們養蜂,別的小孩是玩遊戲,她是跟蜜蜂玩,不會怕嗎?她表示剛開始會,被叮一兩次如同蚊子咬,就不怕了,「 每個養蜂的人都被叮過,都有免疫力,」蜜蜂沒事不會咬人,不要阻擋在蜂箱口,飛舞時不要亂揮,就能安然無恙,正因通霄耕地不多,養蜂遂成為主業或是家庭副業。

/

福源養蜂產銷班 強棒出擊
70 年代以後因糖價高漲,蜂王乳外銷價格受大陸市場衝擊影響, 養蜂戶經濟力銳減,養蜂人家也隨之減少,通霄養蜂遂轉弱。為助蜂產業一臂之力,通霄農會於民國 87 年成立福源養蜂產銷班, 蜂農達 16 戶,也配合瓜果、柑橘類栽培農戶授粉事宜,增加蜂農及瓜果農的收益,在農政單位積極輔導下,選汰優良蜂種,提升蜂群飼養管理技術,建立優良蜂產品品牌標章,樹立通良好品牌形象。

「 蜂產銷班是通霄各作物產銷班中,運作戰力最強,每年至少開四次班會,班員加強交流合作, 甚至還出國比賽 」,農會總幹事許道坤表示,上一代蜂農沒有組織運作,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向心力強,多次獲得比賽特等獎榮譽,農會也提供養蜂課程講習、 食品安全標示講習,輔導參加產銷履歷,每年邀請班員參加評鑑 比賽,高達 300 多項的農藥檢測及透過蠶蜂改良場專家評鑑講評,一一協助蜂農提升蜂蜜品質。

農會更順水推舟,讓成立已 20 多年、運作良好的福源產銷班參加 108 年全國產銷班比賽,榮獲全國 10 大績優農業產銷班,一舉打響產銷班品牌。也配合縣政府活動如 8 月沙雕節展示蜂蜜產品,在農會小鋪販售蜂農產品, 如「 甜蜜禮盒 」將蜂蜜與米作結合,成為特色農產品,也在地方電視媒體曝光,竭盡可能協助銷售,「 內行的都知道,通霄蜂蜜品質佳,一上市就搶購一空。」

蜂,是很敏感的物種,休憩的地方環境要好,環境汙染、噴農藥都會導致蜂群死亡,加上氣候變遷,果樹開花減量,天氣太熱導致活動力降低,也讓蜂蜜產量減少,平均一個蜂場前兩周採收到 2 桶蜜、達 200 公斤,就是豐收的開始,今年就是欠收的一年, 因為沒有足夠的蜜,苗栗縣蜂蜜評鑑活動也不得不停辦。 「 產量減少,就是農民收入減少,」農會為蜂農發聲,與縣長 一起開記者會,讓農糧署正視蜂農收入減少進而採取輔助,一個蜂箱補助 450 元,補助農民的損失,也協助蜂農申請天然災害各項補助款。

面對不可逆的氣候 變遷,即使養蜂之路充滿荊棘坎坷,通霄農會成為蜂農的後盾, 一同讓蜂產業走得長長久久。



許道坤總幹事 ( 中 ) 指出,福源養蜂產銷班的運作戰力最強。

/



福源養蜂產銷班 強棒出擊
每一戶蜂農,都以蜜寫故事,每個故事,都是甜蜜的負荷。今天,通霄養蜂戶綿延不絕,已延續到二代、三代,之於蜂農養蜂就是一輩子。

每一位蜂農,談到養蜂,各個侃侃而談,「 要不怕蜜蜂螫,」「 真辛苦,」「 移蜂最辛苦 」,養蜂的 學問深得很,撇步是什麼 ?「 就勤勞一點 」「 要查蜂 」,「 不過, 也比較自由 」,養蜂不易,是全年作業,從生產到銷售,一整年辛苦工作,辛勤程度不下於日日嗡嗡工作的蜜蜂。 福源養蜂產銷班共 16 戶蜂農, 大多有親戚地緣關係,大家都住在山上,從第一代到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堪為家族事業,今年 84 歲的蜂農陳東田,是通霄養蜂第一代,是有賺到錢的蜂農, 擁有 200 個蜂箱,做到大姆指都彎曲變形,不過,養蜂也回饋給蜂農,不論男女都比實際年齡年輕,各個臉部光滑、肌膚細緻, 原來試蜜、試蜂王乳的工作內容,成為青春永駐的天然 SKII。

放眼產銷班,女性就占半數以上,展現女力,「 蜂產業是女性能力所及的專業,」體力輸出小,除了移蜂期需要挑蜂箱, 會請外力支援,全程可以女性完成,女性的細心觀察,得以掌握窺見蜂的成長軌跡,蜂產業的產值每年有大有小,是家庭的副業考量之一,女性也得以為家庭盡一己之力。班長孫志堅表示: 「 蜂農大多是夫妻檔,女性可以做行銷,沒有蜜源時幫忙餵糖, 延續生命,負責採蜜,」男性的手勁夠,擔任頭手即抖蜂,蜂箱打開時將巢片拿出,將蜂用力抖掉,進行採蜜,男生一抖蜜蜂就跑光,女生手勁不夠,要抖很多次,也會被螫很多次,夫妻檔夫唱婦隨,整理蜂場時各自作業, 採蜜期則一起作業。

「 養蜂,就如同照顧小寶寶般, 在不同階段給不同照顧,」班長孫志堅的太太周雅慧表示,觀察養蜂過程,也如同參與蜜蜂的一 生,從蜂王下蛋,小寶寶就加入蜜蜂大家族,蜜蜂採花粉花蜜, 都是日常儲糧,下雨天不出去採蜜就沒有食物,天氣晴朗才會去採蜜,蜂農每天要去看看蜜蜂,有沒有食物吃,如果沒有就餵食。蜂蜜的日常生活是隨著四季而更迭,蜂農,則是撥弄大自然演化之手,要了解蜜蜂社會組織,要洞察季節,要呵護蜜蜂, 才能讓蜜蜂家族為其工作,才能享有採蜜的豐收。

/

小小巢片,蜜蜂大大世界
一個個黑身白蓋的蜂箱,櫛比鱗次擺放著,這就是尺寸比一般蜂箱大一吋的「 通霄箱 」一般蜂箱是 8 片巢脾,通霄蜂箱就有 9 片,說明通霄蜂產能強,「 蜂蜜量大,巢片大才能夠容納蜂與蜜 」,蜂農 David 道出端倪。 為何通霄蜜蜂得以先聲奪人?就是養蜂的大學問了,也是蜂農的真功夫,通霄蜂活動力強的秘密,關鍵就在於「 選種 」,從採蜜多的蜜蜂育種去培養蜂王,繁衍下一代。 通霄蜂品種是義大利蜂,也是西洋蜂,體型大,產量多,「 如何折騰,都不會跑,個性溫和,適合管理,」「 能吃, 能做 」聽起來真是績優員工。

開蜂箱之前,要先噴煙,讓蜂群穩定。接著,拿起一片片巢片檢查,端倪就在小小巢片上,密密麻麻的蜜蜂充斥著,看似擁擠。 其實,個中有序,蜜蜂世界由蜂王、雄蜂、工蜂必要成員組成, 各司其職,嚴實地將蜜蜂社會組織運作良好。 蜂農為我們解謎:頭上有記號的是蜂王,也就是蜂后,負責繁衍,也是一個蜂箱的至尊,沒有蜂王,就群蜂無首,蜂王個頭最大「 大隻又苗條,有金色的爪 」,雄蜂體型方正,尾巴沒有螫針「 像磚一樣 」,工蜂體型最小,尾巴有針,「 蜂王永遠都是騎在所有蜜蜂身上,不會被蜜蜂踩踏。

每一個巢片由無數個六角形巢組成,最上緣閃閃發亮的是蜜脾( 放置蜜的巢片 ),最中間是子脾,也就是孵化卵的溫床,環繞子脾外圈,一個個粉色的巢是花粉脾,蜂蜜、花粉都是蜜蜂日常所需食物。蜂箱為恆溫約 38 度,每個健康的巢脾上,蜜脾、 子脾、粉脾為基本配備,有的花粉多,巢片就一整片粉紅,有的蛋多呈一片白色,有的都是蜜, 巢片上是晶瑩剔透一整片黃色, 如何讓其維持平衡,就是蜂農的智慧,「 子脾要交錯放,不能存 過多的蜜,讓巢脾變成倉庫,反 而沒有育子空間 」、「 要有育子空 間,才能生蛋,孕育下一代 」,「 餓牠,又不能餓到牠 」,每一 個環節都緊緊相扣。



比一般蜂箱大一吋的「 通霄箱 」,可放入 9 個巢片。

/

繁蜂,優先找出強勢蜂種
在一個個蜂箱中,如何找出強勢蜂種?蜂農們匯聚豐富經驗:將 蜂箱上蓋拿起,蓋子上如果有 「 一大碗公的蜂 」代表蜂勢強, 如果蓋子很重很厚,代表滿滿的蜂群,蜜很多,不僅蜂巢不夠住,就要準備繁蜂、分蜂,也就是給蜜蜂更多空間住。「 這就是強勢蜂群,蜂王品種強,就適合培育下去 」。 「 好的繁蜂,來自正確績效的管理 」,從挑蜂王,餵食花粉花蜜、餵食糖,繁蜂為春季時的重要工作,移蜂前 3 個月就要開始準備,工蜂孕育要 21 天週期, 才能擔任採蜜工作,繁蜂的關鍵,就在於蜂王,每一箱蜂群都 有自己的味道,也就是每個蜂王有自己的費洛蒙,費洛蒙強就代表蜂王強,費洛蒙若就代表蜂王弱,要準備培育新王。

「 每一個蜂箱的女性強,就代表蜂群強 」,「 每天都在找女人 」, 班長孫志堅笑說,女人就是蜂王,也是群蜂之首,蜂王要選種,可從不同蜂群中交換優秀蜂王,透過 DNA 演化,會讓蜂種越來越強,平均一隻蜂王可以活 3 ~ 4 年,不過,為獲得最大生育產能,蜂王平均活一年,就會進行「 換王 」,或是發現蜂群失王,會從新的卵中培育處女王, 種種舉動,就是為了培育強勢的蜂群。

/

移蜂, 蜂場如戰場,蜂農大比拚
每年 3 月初到 4 月底,是蜂農移蜂、逐花蜜而居的重頭戲上演。 先是大樹玉荷包開花,接著是龍眼開花,接下來,移蜂就往高雄、東山南移,再北返回到台中中寮,南投,最後返回苗栗,如此採蜜軌跡年復一年。 採蜜期,蜂農挑著一箱箱蜂箱逐花蜜而去,「 苗栗蜜蜂在 3、4 月繁殖到最高蜂,攻擊性強,南 下採龍眼蜜時,也是龍眼花蜜最旺盛時,強強聯手,一次採完好蜜,就不會摻雜到其他雜蜜 」, 3、4 月採荔枝、龍眼花蜜, 5、6 月回到苗栗,採咸豐草、月桃花的蜜,成為百花蜜。6 到 10 月為 固定蜂場,採油菜花,此時蜜很少,蜜蜂會採茶花粉作為食物。

「 移蜂,是最辛苦的 」,這幾乎 是每個蜂農的共同心聲,要晚上開車,因為蜂群都是傍晚飛回巢,待回巢時就關起來,重達 10 幾公斤的蜂箱,左右肩各挑一 個,搬到車上,到了蜜源地也如出一轍,再將蜂箱挑至蜂場,如此吃重的勞力可見一斑。

蜂場,如同戰場,各地養蜂好漢齊聚,也是養蜂實力的大比拚現場,從蜂場的事前 3 個月前採點,觀察擺放地點的狀況,龍眼樹、荔枝樹花況,擺放農地是否有灑農藥等,蜂農彼此分享不同場都開花狀況,分享資訊。

而蜂箱擺放位置相當重要,有遮棚的蜂場,蜂箱口要朝外,在樹林間的蜂箱,不能放在大樹下,以免過多遮蔭導致蜂箱溫度降低, 也不要擺放太陽直射處,秋冬是固定蜂場,主要蜜源是咸豐草, 尤以通霄海邊多,花期快,很有蜜,也是採收百花蜜的開始。 「 蜂農的蜜收成多少,取決自己養的蜜蜂夠不夠強,」每每蜂農一窩蜂齊聚蜂場,充滿劇烈競爭,接下來,就是蜜蜂大競技,「 活動力強的蜂群採的蜜就會比弱勢蜂群多,蜂勢旺的蜂群,4 天就將蜂箱儲滿蜂蜜,」原本重 10 多公斤的蜂箱,可重達 3、40 公斤,就代表蜜很多,蜂農就要趕緊採蜜,將巢片的蜜取下來, 還蜜蜂儲存空間,蜂群看到食物不夠了,就會出去辛勤採蜜,日復一日,持續 2 個月。



蜂箱放置的訣竅,就是出入口要保持淨空,讓蜜蜂有開口可以飛出去。( 攝影/陳鼎仁 )


/

取之於蜂,用之於蜂 讓農業永續
「 產銷班的平均蜂蜜年產量為: 百花蜜50噸,荔枝蜜40~70 噸,龍眼蜜 50 多噸,為產量最多的蜜,」有了好的蜜源,福源產銷班也成立自有品牌,在農會推動下加入產銷履歷,經過嚴格檢驗,獲得台灣國產蜂認證標章,讓品質更有保障。

不過,全球氣候變遷,讓今年 2024 年成為失收的一年,氣溫變化大,暖冬變成常態化,11 月 到 3 月沒下雨,龍眼荔枝花況不好,夏天雨水多,3、4 月花期卻 又沒有水,「 整個節氣失調 」, 如何因應?「 轉戰蜜源,多找幾個蜂場 」,班長孫志堅以變應萬變,希冀未來林務局多栽培蜜源植物。

從民國 50 年代開始 10 幾戶蜂農,迄今 16 戶,養蜂戶數似乎成長不大,原因在於養蜂「 有辛酸 」,晚上要移蜂到三更半夜, 還會被叮,會碰到搶蜂,或是被地主趕。一路走來,班長孫志堅從 2 箱開始當寵物養,30 箱、 50 箱往上加,到今天擁有 6 個蜂場,達 180 箱,他也曾折損多, 碰到荔枝農噴農藥,50 箱折損為 20 箱,鍛羽而歸。養蜂的門檻高不高?入門不高,不過要完全了解蜜蜂管理,從飼養、採蜜、繁殖、整理等等,沒有投入 3 ~ 5 年,難以完全掌握。作為蜂農的基本收益模式,要達到「2 ~ 3 年產量達到 40 ~ 50 箱,每一箱蜂箱一期蜜源達10~15公斤」 不然,是難以靠養蜂維持生活。

「 蜂、農民、農作物,息息相關,」班長孫志堅表示:作物不能沒有蜂,沒有蜂就不能授粉, 沒有授粉就沒有作物,蜜蜂不能沒有人類,人類予以餵食呵護, 彼此之間成為共生,蜂農取蜜有道,在 4、5 月採蜜後期,9 片蜜脾就會留 2 片給蜜蜂當食物,補充天然營養,讓蜂群更為強壯。 取之於蜂,回饋於蜂,如此善的循環,讓農業臻於永續。




有關通霄——養蜂影片請看▲

.
.
.
.
.
.

(ps.有關品蜜、日本蜂蜜文化 等精彩內容與照片,請詳見400 期農訓雜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