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99期-【原農永續力】知芋之恩:排灣族人的糧食永續知識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製作芋頭乾的技術,是一種無形文化資產。


知芋之恩:排灣族人的糧食永續知識

撰文、攝影/張瑋琦

/

排灣族將山芋尊為大地的聖糧,以農耕實踐與飲食變化讓多元品種得以延續,認識芋、照顧芋,進而族群生命受惠於芋。

芋屬天南星科(Araceae )多年生草本植物, 是印度-太平洋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考古學從出土工具證明,人與芋的歷史可推演至史前石器時代,在國際快速運輸發達之前,芋是地球上傳播範圍最廣的澱粉類作物。芋為無性繁殖,種植的部份體積大而易腐,因此芋的傳播不免與人類的活動緊密相連。

芋主要生長在潮濕的熱帶地區, 但透過灌溉可以在乾燥的環境中生長,採取適當的儲存與繁殖方式,也可以在溫帶地區種植,經過漫長的人芋互動歷史,將野生芋馴化與傳播, 使得現今芋的基因組成、農業、植物化學和食物品質都有極大差異,全球可能有數千種品種。學者認為芋是能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物,不僅是農藝研究,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更透過芋傳播探討人類遷徒的歷史。 許多研究都提到,南島語族的擴散與芋的傳播有密切的關連,台灣原住民族栽培芋的歷史可能 超過4000 年。

台灣原住民族的傳統食農知識體系,蘊藏著豐富的永續農業知識。從因應氣候變遷及糧食永續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排灣族和魯凱族人的芋知識最能體現SDG 2「零飢餓:確保糧食安全,消除飢餓,促進永續農業」精神。由於兩族皆分佈於中央山脈南端,地理區位相近, 芋知識也頗為相似,但用語不同。我的調查集中 於排灣族,故下文採用的族語屬排灣族佳平部落。

/

確保糧食安全:芋頭乾
最初引起我對芋頭好奇的是排灣族耆老的一句 話:「我們用芋頭記年」。為什麼不是小米,而是芋頭?

耆老說,過去沒有灌溉系統的時候,山芋的生長期大約一年,冬季( 約1-2 月)種植, 秋冬之際( 約11-12 月)採收。採收後的生鮮芋頭只能存放約半個月,不若穀類耐儲存,但排灣族和魯凱族特別喜愛種芋,我想大概是因為他們發明了延長芋頭保存期限的方式─用烘窯 (leku )脫去水份做成芋頭乾(aradj ),可存放一年或更久。 對山上的族群而言,耐儲存的芋頭乾是糧食安全的保障,不論是遇上天候不佳的欠收之年,或颱風大雨,芋頭乾永遠是家中常備的 「保存食」。

芋頭烘窯是一項偉大的發明,結合了該族群所擁有的石板建築工藝技術與地理知識。傳統上烘窯多設置在斜坡上的芋田間,考慮到烘烤過程中,下架芋頭的便利性,烘烤架需有傾斜度。有智慧的先人想到依斜坡地形建造烘窯,不但能節省開挖的氣力,也節省石材。窯座以當地盛產的黑灰板岩及頁岩為材,烘烤架以厚木板框出上寬下窄的倒梯形,架面以竹編製、藤蔑綑綁固定。烘窯的設置還必須考慮風向,避免逆風降低薪柴燃燒效率。芋頭採收後,先在田間烘乾再扛下山,減輕搬運重量。

台灣原住民各族皆食芋,但只有這兩族有烘製芋頭乾的技術和設備,我覺得已臻申請無形文化資產的價值。 芋頭乾的食用變化多,做為獵人上山狩獵時的乾糧,體積小而輕,便於攜帶。家常食用方法是與樹豆、野菜、芋梗、花生及菇類等蔬菜或肉類,煮成一鍋粥;直接沾 野蜂蜜則是古時哄小孩的甜點。將芋頭乾搗成芋頭粉(ragerage ),與三層肉攪拌後以假酸漿葉及月桃葉包裹,做成芋頭粉粽(cinavu ),是主人招待賓客的食物。




以芋頭粉和豬肉為內餡,再用葉子包裹的 cinavu,是主人招待賓客的食物。



氣候變遷靭性:品種多樣性
傳統上排灣族和魯凱族人種芋的方式,與平地芋農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一個農家會同時在田間種植十幾種品種。我在20 年前訪談佳平和武潭部落時,就蒐集到15 個品種,今年加上來義部落的訪談,共蒐集到20 種品種命名。

然而,受市場經濟及人口外流影響,現代的部落農夫大多只種植市場接受度高的兩三種,品種多樣性流失的情形嚴重。許多品種只留在耆老的記憶裡,難以再找到植株。 為什麼排灣族要同時種這麼多品種?推測原因包括:

1. 保障糧食安全:每種芋的屬性不同,有特別好吃的、適合做芋頭乾的、生命力特別強的。芋既然是主食作物,傳統上族人不會只種特別好吃的品種,而是耐旱、 耐澇、耐蟲害及美味的各種一些,以免天候不佳全軍覆沒,造成飢荒。例如:會 長粗大匍匐莖(qilat )的品種,是各種山芋中,最早收的品種,生命力很強。子芋在雨季會長得很長,採收時,採長不採短。母芋不大且形狀不規則,不採收, 留在田間讓它繼續生長,等到芋頭淡季時食用。
2. 提升飲食樂趣:種芋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食用地下球莖,取得熱量來源的澱粉,故母芋大、口感黏的品種特別受歡迎,如:drungal、badabadar、alilulu 等。芋之夢幻品種,如:paliljaliljav、Kolailailj,母芋大、口感及香氣佳,子芋大又多, 是主要量產的品種,被稱為kavasan( 真正的芋頭),可炊煮、做芋頭乾或打成芋泥包芋泥粽(djinukul )。有些品種多子芋,適合烘製芋頭乾,如:alilulu、 baljabaljar、cinu ´u 等,其中baljabaljar 的芋頭乾謂為上品。還有因黏液過多, 難以烘乾而不能做芋頭乾的品種,如:mamuru 和vala,則用於炊煮。
3. 補充膳食纖維:更令我驚訝的是,族人還種了不吃母芋和子芋,只吃葉柄和葉片的品種Kanalep。過去高山蔬菜品項少,族人為補充膳食纖維,而發展出曬乾保存以及烹調芋柄和芋葉的知識。 排灣族不但讓各種芋恰如其分,天生我材必有用,也透過多元的品種強化自身面對氣候變遷的靭性。

排灣族不但讓各種芋恰如其分,天生我材必有用,也透過多元的品種強化自身面對氣候變遷的靭性。


零飢餓:為生命開路
排灣族稱芋為vasa,詞源來自vasak,意為「用銳利的鋤頭開闢出可以行走的道路。」 1 而在現實生活中,芋頭也扮演著為族群生命開路的角色。人類在地球上生活 數百萬年,歷經不知多少次天災劇變而能存活至今,仰賴的乃是代代相傳的生存智慧。排灣族所認識的芋頭品種中,就包括飢荒中求生的寶貴知識:

1. 補充糧:創世記41:34 提到,約瑟徵收五分之一的糧食,在埃及各地建糧倉,為荒年做準備。排灣族則強調「大地就是我們的糧倉」,藏糧於地。例如,黏液多的vala,平時不食用,但缺糧的時候可以挖掘做為補充糧。
2. 飢荒食:長在懸崖邊的kui,是野生芋中少數可食的,但由於含有輕微毒性,要煮很久才能食用。耆老說:「吃的時候嘴巴很辣很癢,一直到第二天大便,肛門都會癢。但是飢荒的時候可以拿來吃,不會中毒致死」。

近年來,原住民各族興起保種及飲食文化資產復興運動,但山芋品種多樣性的農田復耕及食味推廣仍有待加強。今年11 月底即將舉行的種子生活節主題訂為芋,本文 介紹排灣族的芋知識,希望喚起大家對山芋保種的重視。

註1 :撒古流.巴瓦瓦隆 (2020)。山芋頭: 部落 教室- II。台北市:典藏 藝術家庭。



被譽為kavasan 的夢幻品種芋頭。


.
.
.
.
.
.

詳情請見399期農訓雜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