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93期-【編者的話】小米的潛力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

相信大多數國人不知道聯合國大會在 2021 年底指定 2023 年為小米國際年, 為什麼聯合國會如此慎重其事地為小米這項作物張目呢?

由於種植小米比稻米節省 70%的灌溉用水、種植時間為小麥的一半、卻擁有比 白米更多的營養素及含量、還更好消化,加上小米的適應力強容易生長,其價 格也較小麥以及稻米便宜,是個既實惠又具營養價值的作物。

面對氣候變遷造成農產品歉收以及國際糧食價格不斷攀升,許多國家都在積極 尋求解決糧荒與飢荒的方法。如前所述小米比其他糧食作物具有更耐旱及抗病 蟲害也耐儲存,且營養豐富但價格卻相對便宜的特性,自然成為首選。為了引 起全球對小米潛力的重視與行動,以達到多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 ),聯合 國才會提出這樣的倡議,實良有以也。

對以稻米為主食的臺灣,小米在農業統計上被歸類為雜糧作物,所以談到小 米,國人對它的認識大多停留在小米粥或小米酒的階段。事實上小米曾是臺灣
原住民族傳統的主食,雖然後來因漢人飲食文化入侵,導致小米的主食地位在 多數原民部落急遽殞落中,甚至於不再生產,但在我國所有的原住民族中,至
今都還保有包括神話、音樂、祭儀等相當精彩、豐富多元的小米文化傳統。

/

為呼應今年是小米國際年,我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在去年底發起「 台灣 2023 國際小米年聯合籌辦會 」,身為農業機構的本會在第一時間即申請加入為 其成員,藉以共襄盛舉。

至於由本會發行的本刊做為一本農業雜誌,當然更是 責無旁貸在小米議題上需盡一己之力多加報導。首先透過「 原農出列 」專欄, 開始鋪陳小米在原民部落的保種運動,到了本期則是從「 封面故事 」、「 俯拾 皆食農 」、「 國際傳真 」等專欄都聚焦在小米,讓這期宛如是一本具體而微的 小米特輯。

/

如前述,有鑒於小米與我國原民住民族在生活與文化傳承上有密 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本期封面故事刻意選擇曾榮獲全國十大績優 農業產銷班、由茶山部落的鄒族農民組織的阿里山雜糧第二產銷 班做為採訪對象。經由阿里山鄉農會的協調,配合本刊專訪之需 求,該班安排在 8 月 8 日採收小米。

常云道:「 天有不測風雲 」,已有多年未曾有颱風登陸記錄,卻在 8 月 3 日卡努颱風翩然而至,還帶來強風勁雨到處肆虐,導致阿 里山區一片狼籍,使得等待收割的茶山部落小米,在一夕之間全 都倒伏浸水,幾乎是顆粒無收。

由於此一天災,造成本次專訪的困擾勢所難免,但也讓筆者再次 體會到農業因具有易受天候影響的產業特質,故常會有辛勤耕耘 的結果毀於一旦之情事發生。雖然拜農業科技發達之賜已有所改 善,至今仍無法脫離看天吃飯的宿命。

面對氣候變遷劇烈的當下,農業看天吃飯問題將日趨嚴峻,令人感 佩的是有一群明知農業脆弱、風險高收益不相稱,卻仍非常認命的 農漁民,默默投入其中,使我國農業才得以永續經營。

援筆至此, 謹誠摯呼籲國人對台灣農業產業特性與其絕對重要性,能有正確認 知,對不畏其難的農漁民不是同情或可憐,而是給予應有的尊重, 唯有這樣才知道為何要「 愛臺灣農業 照顧臺灣農漁民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