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71期-【特別企劃】多元化與外來性 台灣酒業史的發展特色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多元化與外來性

台灣酒業史的發展特色

撰文、圖片—范雅鈞(凡止文創執行長)

 

酒與酒業

有人的地方就有糧食,有糧食就會有「酒」。酒的起源極早,食用範圍也廣泛,從古至今,不論東方西方,大河文明或沙漠古國,都可以找到有關人們製酒、飲酒的種種傳說或文獻記載。

 

至於「酒業」,不單單只是少數人零星的製酒行為而已,而是有一群的專業製酒者,以製酒、賣酒為業,形成一定規模。酒與原料密切相關,酒業生態則會隨著當代的政治制度、社會變遷有所不同。

日治時期老紅酒黃雞酒標。

 

今日市場上充斥各式的進口酒品,酒類廣告隨處可見,飲酒風氣更甚以往,本土酒廠如雨後春筍出現,手工精釀啤酒蔚為風潮。但是,有幾個人瞭解台灣酒業發展史呢?老一輩台灣民眾對於「菸酒公賣」一事早已習慣,不疑有他,但是有多少人曾經想過:「為什麼台灣的菸酒要公賣呢?」

 

食有餘則釀酒

台灣的自然條件優越,一歲三熟,物產豐饒,數百年來,歷經荷據、明鄭、清領等統治者更迭,台灣的酒一直停留著落伍的農村副業生產方式,算不上是一種真正的行業。

 

食有餘則釀酒,原住民族用主食小米釀小米酒;閩粵漢人仿製故鄉味,米有餘,以米製酒;產甘薯區以甘薯製酒;製糖剩下糖蜜,則製糖蜜酒。製酒原料終年供應無虞,但是製酒技術不成熟,場所多半簡陋隨意搭建,所以島內以生產便宜酒類為主,上等酒還是仰賴原鄉進口。

 

酒造稅促成酒業興起

1895年,日本得到覬覦已久的台灣,雖然改朝換代了,台灣傳統酒業沒有產生甚麼改變。時至1907年,台灣總督府開闢新財源,課徵「酒造稅」,改變了幾百年來台灣酒業的傳統生態。

日治時期凱旋清酒廣告。

 

酒業轉型期,不僅本地台灣人的酒工場漸次合併或擴大,連在台日人也大手筆斥資開設新的酒工場,生產日本人習慣的家鄉味,清酒及啤酒等外來酒類。酒工場的資本額增加、場地設備擴大,酒類總製造量成長了30倍以上。台灣傳統酒業急遽轉型,口味多元化、經營資本化、生產機械化,從原本農業副業的地位蛻變為一個獨立的新興產業,呈現一片蓬勃發展、繁榮進步的前景。......


全文詳見 371期農訓雜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