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77期-【看見農漁會】建立產銷連結平台的芎林鄉農會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不喧囂卻閃閃發 光的農產選品店

建立產銷連結平台的芎林鄉農會

 

一次從新竹高鐵站前往國道三號的途中,路旁好幾次出現了寫有「農民直銷站」的招牌。「直銷站」這三個字馬上讓我想到每次去日本時凡路過必逛的「直売所」,尤其是在這個感覺有點鄉村又不是觀光景點的地方,想必一定很接地氣。於是決定回程時來逛逛。

 

撰文周季嬋 攝影蔡佳佑

 

農民直銷站,擋不住的魅力

「芎林鄉農會農民直銷站」不是在鬧區,入口也不起眼,巡著google地圖也差點開過頭。那天抵達時已傍晚近6點,小小的直銷站裡卻有各種年齡層的消費者,迅速地挑選菜蔬、水果與雞蛋,應該是剛下班要趕回家煮菜吧。在這個不大的農民直銷站裡,我們也採購了滿滿兩大袋,有農友醃漬的酸菜、梅乾菜、蔬菜種子,田媽媽豬腳、鹹豬肉,和芎林鄉農會出品的番茄汁。

 

就這樣,心想著哪天有機會,要來正式拜訪。

小農手工日曬產品,就算是同樣的芥菜,各家做出來的味道都不同。

 

穀倉廢木料,長成一棵大樹

在成為現在的農民直銷站之前,已走過一大段崎嶇不平的路。芎林鄉農會林冠伶總幹事說:「能走到今天,靠的都是初衷。」為了不要讓小農蹲在路邊賣菜,從2014年開始,在農會辦公室清出一個空間,成立「農民市場」。空間簡陋、選擇又不多,賣不完是預料中的事。但是不忍心叫農民每天來把賣剩的菜拿回去,就把當時的36位員工分成AB兩組,每天輪流把菜買完。結果讓農民誤以為銷路好,於是也把次級品都拿來賣,後來總幹事跟農民坦白菜是怎麼賣完的,農民才瞭解實情也感受到農會默默對他們的用心。

 

農民市場後來變成農村社區小舖,從原本的農會辦公室一樓移到後面的穀倉。穀倉是芎林鄉農會重要資產,也是當地早期主要稻米生產地的象徵。只是隨著稻米生產過剩,穀倉堆滿了無處可去的存糧,就在某一年發生「穀牛大亂」 ,穀蠹蟲大爆發,還竄飛到周邊住家。為處理這問題,穀倉中的存糧被移出,農會因而開始思索如何再利用這些空間。

 

芎林鄉農會將閒置穀倉空間改為直銷站,空間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說故事的教材。


農會在資金拮据的情況下,決定能省則省,推廣部主任林玉玲說:「這就是發揮客家人的精神,即使都自己動手來,也要做下去!」沒想到這樣一來竟發掘了同仁的潛能。員工們發揮專長,一起討論,利用工作空擋做木工、剪貼、畫圖、寫字、漆油漆。......


全文詳見 377期農訓雜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