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91期-【原農出列】異中求同的原生作物復育之路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異中求同的原生作物復育之路

撰文、攝影—金惠雯   圖片提供——榮美農場


#布農族東埔部落—榮美農場

/

放棄主流產業,返鄉扎根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東埔部落的榮美農場,名字來自於農場的主人伍榮光與金鳳美,在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以下稱原促會)的輔導下轉型為有機農場,迄今已是 10 多年的專業農民,也成為當地知名的有機農戶。

投身有機農業之前的鳳美,在外從事餐飲的工作,在主流社會奮鬥一段時間之後,覺得領薪水的工作沒有踏實感,想到長輩留下的土地缺乏管理與有效利用,於是在 12 年前毅然決然辭掉工作,回到部落「從頭開始」學習農事。

/

加入聯盟,取得發展先機

他們順利轉型並取得有機驗證的資格,但「要賣到那裡?」才是真正的考驗。

因此榮美農場加入了原促會經營的部落e購—原住民族共同產銷平台,從每周不到5公斤的出貨,如今成為部落e購平台在南投縣的主要供貨農民之一;同時在取得有機證書之後,更有生技公司找上門,看中榮美農場位於高海拔的優勢,而簽定朝鮮薊的契作合約,成為榮美農場的主要收入來源。

不到1公頃的土地上,除了與生技公司契作的朝鮮薊之外,留了3分之1的土地做為短期作物與原住民作物的耕作園區。同時也積極收集各種原生作物的種子與致力於育種工作,希望能把老人家的智慧保留下來。

走到農場工寮門口,會看到很多盆栽,都是金鳳美收集了種子之後試著復育的作物,她說一旦復育成功就會移植到田區大量種植,若是產量足夠就可以再跟部落e購合作銷售,為原住民的原生作物留下一些生機。


布農族的鳳美在田區解說在地作物的生長模式。



/

兼顧生計與文化傳承的農場經營模式

礙於原住民農民生計的需求與壓力上,仍需種植主流市場需要的高經濟作物來提高收入,如同榮美農場的做法,在田區規劃出原生作物專區,或讓原生作物生長在經濟作物的周邊,做為經濟作物之餘的額外收入,同時又能達到在地原生作物復育的目標。

在眾多不同中找到合作的可能,相信透過融合經濟生產與原生作物復育的生產模式,能在生計、生活與文化傳承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也能為結合傳統生態智慧與現代有機農業的原住民族有機農業,找出最適切於原住民族部落的農業發展模式,讓農業能成為原住民族部落發展的基礎,也是文化傳承啟動的濫殤。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