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99期-【氣候行動】氣候變遷對全球農業生產影響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熱壓力(heat stress )可導致熱衰竭和中暑等與熱相關的疾病,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危及生命。(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


氣候變遷對全球農業生產影響

撰文/楊之遠

/

90 年代學者對於氣候變遷對農業造成之影響,大多關注在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可以充當肥料及增加植物生長; 例如,小麥、大麥和稻米等C3 植物要比玉米、甘蔗等C4 植物更能從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中獲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越多,植物吸收氣體的效率就越高,這更有利於植物的生長。

温度上升對農作物生長或產量的影響,將取決於變化的速度和嚴重程度。 但是目前IPCC 的研究,認為大氣中人為造成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己導致全球暖化,使得各種極端天氣頻率及強度增加,衝擊到全球的農業生產, 甚致影響到糧食安全。因此不能僅就CO2 濃度及溫度上升來探討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的關係,應該考慮全球近年來氣候變遷誘發各種極端天氣對農業的影響更為實際。氣候變遷對農業產生之影響可分為直接及間接性。

/

直接影響
一、豪雨、洪水:
全球暖化意味著大氣中更多的蒸發和更多的水分,這意味著降雨會加劇。強降雨和不斷變化的地形會導致更災難性的洪水。温度每升高1℃,空氣保持水分的能力就增加7%。
自前工業時代以來,全球氣溫上升了約1.3℃。氣溫上升也導致更多降水以雨而非雪的形式出現,這可能使高海拔地區容易遭受洪水和山體滑坡。

2022 年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上的一項研究發現, 在北半球多雪的高海拔地區,氣溫每升高1℃,極端降雨量平均增加15%。 氣候變遷透過影響複雜的大氣和天氣模式,正在影響暴風雨和突發暴雨的頻率。目前全球各國許多農業地區的洪水頻率及強度增加,包括美國、歐洲、非洲、 亞洲。海平面上升也加劇了沿海地區農場發生洪水的頻率和強度。

2024 年5 月底至7 月初,孟加拉國東北部約200 萬公頃土地遭洪水淹沒。7 月7 日至8 月7 日的嚴重豪雨,造成的洪水淹沒了蘇丹的重要農業生產區,加劇 了該國持續的人道危機情勢。7 月27 日的大雨淹沒了北韓西北部的數千棟房屋與 3 千公頃農田,嚴重影響了農作物收穫。

二、高溫、乾旱:
水太少和水太多一樣具有破壞性。在過去的十年中,嚴重的乾旱導致美國許多地區的農作物、牲畜和農民的災害損失,尤其是加州、大平原和中西部。在某些乾旱情況下會引發破壞性的野火。 2024 年6 月,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強,全球高溫天氣突出,北美南部、非洲北部、南歐、西亞等地等地出 現持續性高溫熱浪,沙烏地阿拉伯出現了日最高氣 溫超過50℃的極端高溫。 使得歐洲農業面臨嚴峻挑戰,破紀錄的氣溫和長期乾旱影響了主要糧食生產區,摩洛哥、西班牙和西西里島( 義大利)已經實 施了用水限制。

2024 年西班牙白葡萄和麝香葡萄的產量將遠低於正常預期,橄欖油因減產而價格持續上漲。希臘大部分農村地區目前面臨限水,影響了農作物產量,尤其北部的桃樹、油桃、杏樹和李子等果樹因缺水而減產。 世界天氣歸因(WWA )的科學家表示,氣候變遷使義大利西西里島和撒丁島發生「嚴重」乾旱的可能性增加了一倍。

三、農作物和牲畜生存能力的變化:
氣候變遷正在改變作為畜牧業主要飼料來源的草地和牧場,過去百年來各國農民均習於選擇適合當地環境的作物品種和動物品種,但隨著未來幾十年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許多農民將被迫重新考慮過去傳統的一些選擇。

例如根據Billen 等人(2022)進行的研究,巴西、越南、 宏都拉斯和印度等主要咖啡生產國,由於咖啡豆品質下降,預計將變得不太適合生產咖啡。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 )報告,2023 年全球葡萄酒產量達到歷史最低點,氣候變遷所導致的高溫,可能是罪魁禍首。這可能意味著農民必須進行新的資本投資、尋找新的市場和學習更佳調適手段。

四、新的害蟲、病原體和雜草問題:
氣候變遷對農作物害蟲和植物病原體對有不同的影響。全球氣候暖化預計將引發病蟲害地理分佈從低地擴展到高地,增加其存活率,並增加新寄主植物的數量。正如農民需要尋找新的作物、牲畜和做法一樣,他們也必須應對新的威脅。


直接影響
一、農工安全:
隨著氣溫升高,熱浪變得更加頻繁、 強烈和持久,對在戶外從事體力勞動的農業工人的健康和福祉構成嚴重威脅。熱壓力(heat stress )可導致熱衰竭和中暑等與熱相關的疾病,如果處理不 當,可能會危及生命。長時間暴露在高溫下會損害認知功能,降低生產力,並增加工作場所發生事故和受傷的風險。

根據《Public Citizen 》報道,從2000 年到2010 年,美國每年有多達 2000 名工人死於與高溫相關的疾病,而農場工人死於高溫相關疾病的可能性是其他工人的 20 倍。鑑於農業工人在糧食生產和供應鏈中的關鍵作用,面對不斷升級的高溫風險,保護他們的健康和安全就至關重要。因此建立適切的熱安全標準和法規可以減輕氣候變遷對農場工人的危害,並確保農業經營的可持續性和復原力。

二、減少農業生產利潤:
氣候變遷將導致農業產量下降,因此農作物銷售將受到影響,儘管稀缺性會提高價格。災害導致農作物歉收和牲畜損失將使得擁有保險或救災計畫的農民更加依賴納稅人資助支持,而那些沒有足夠保險安全網的農民將面臨更多挑戰。

農場破產和農場利潤停滯也將增加許多農村社區衰落。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2023 年報告,過去30 年來,極端天氣災害事件導致全球農作物和畜牧業生產損失估計高達3.8 兆美元,相當於每年平均損失 1,230 億美元,佔全球農業年度GDP 的5%。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因極端事件遭受的損失最高,高達農業GDP 的10%。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損失約佔其農業 GDP 的 7%。

三、衝擊生產鏈:
氣候變遷造成極端天氣首先衝擊到糧食系統資產,其中包括生產設備、儲存加工設施、運輸設施等。其次會改變糧食系統中各種活動,例如生產儲存、加工、分配、消費等。從而改變糧食安全要素:取得性、穩定性、可運用性。


直接影響
農業部門要如何應對這些氣候變遷所導致之災變天氣 災害呢 ?

一、 建立早期預警系統,包括:
災害風險知識;偵 察、監測,分析和預測危害和可能的後果;警報傳播與溝通;準備和應對能力。

二、 實施農業氣象災害保險制度:
農業災害保險作為一種風險轉移手段,可以幫助農民減少氣候變遷之極端天氣所帶來的損失。但農業保險覆蓋率則取決於政府補貼、農業保險法規的完善以及農民的保險成本。

三、 增強農業罹受極端天氣災害復原( 韌性)的能力:
除了加強早期預警系統外,政府要實施有效的災害援助政策,使罹受災害之農田及相關生產設施能迅速恢復生產能力。


.
.
.
.
.
.

詳情請見399期農訓雜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