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4期-【特別企劃】十年磨一劍 台灣農業如何面對氣候變遷
十年磨一劍 台灣農業如何面對氣候變遷
撰文—謝欣珈 圖片—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所
生活在台灣,是否覺得夏天越來越熱?寒流愈來愈冷?颱風愈來愈少?尤其前陣子開始的限水令,更是令人頭大。這些都是氣候變遷造成極端氣候帶來的影響;而不只是人,需要陽光、空氣、水的農作物也一樣會受到牽連,影響主要呈現在溫度、雨量、乾旱期以及季節時序上的變化。
在南部,冷氣從初夏開到初秋,應該是清高氣爽的日子,卻還是烈日當頭悶熱不已。「秋天與春天是台灣蔬菜重要的季節,秋天平均溫度變高的時候,蔬菜不能耐熱就會長不好。」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所蔬菜系主任王三太細數氣候變遷的影響,「雨量的部分就是驟雨,瞬間雨量太大,變成短暫淹水。大部分的蔬菜幾乎都不耐淹水,不只品質會變差,也容易死亡。」
雖然有強降雨,但是全年的總雨量沒有變,而是兩次下雨的間隔時間變長,王三太主任分析:「但是作物需要持續有水,如果水不足,就必須要用儲蓄水,但因為長期乾旱,儲蓄水蒸發也快,水資源就變成一個問題。」這些影響環環相扣,造成傳統時序的環境不再有利於作物生長。「我們台灣有一個很重要的季節,就是夏天的颱風,帶來豐沛雨量。中南部的冬、春是旱季,如果沒有颱風,水不夠,就是大環境的挑戰,再來雨水也會讓蟲害密度降低,沒有雨水對秋天作物的栽培管理影響很大。」
既然氣候變遷會帶來這麼大的影響,難道不能靠天氣預報來預防嗎?王三太主任說:「我們不是大陸型氣候。兩到三天內的氣象預報,可能會是準確的,但台灣因為是海島,氣候變化本來就大,可能距離沒多遠,溫度就差好幾度了。加上有沒有種樹、是不是靠山、附近有沒有像日月潭那樣的巨大水體,都會影響當地環境的變化,此外,預報是用過去的歷史經驗來推估,但因為氣候變遷造成的變數,能不能以過去經驗評估,還是存疑的。」無法搶先趨吉避凶,就只能未雨綢繆,那我們要如何在災害尚未來臨時就做好準備呢?
―改良品種、搭建設施,適應極端氣候―去買水果的時候,總會驚嘆於台灣的農業技術在品種改良上的進步,光一個柑橘就有好幾十種,大小、口感、甜度、氣味都有微妙的不同;而這個厲害的技術,也是可以對抗氣候變遷的方法之一。王三太主任說:「像是我們有做出耐熱的花椰菜、高麗菜,就是先選拔出耐熱的品種,再利用雜交的方式,算是調整它的遺傳背景,一代一代地純化出耐熱的特性。」......
全文詳見 374期農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