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93期-【俯拾皆食農】以小米之名:食農教育在佳平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以小米之名 : 食農教育在佳平

撰文—張瑋琦 攝影—佳平部落青年會


小米類作物指的是小米粒的禾本科作物,台灣原住民過去種植多種小米類作物,如:小米、旱稗、油芒、高梁、龍爪稷等。

這些作物的穀粒雖小,卻具有強大的氣候靭性,能在惡劣的條件下生存,抗旱、耐瘠、病蟲害耐受性佳且營養豐富,是能解決糧食危機又能為小農創造經濟的作物。

但受到現金作物的影響,小米類作物逐漸消失,年輕世代甚至沒看過或不知如何食用這些作物。

/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 )將 2023 年訂為「 國際小米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Millets ),台灣民間團體和學研機構也組織了「 台灣 2023 國際小米年聯合籌辦會 」,以活動、論壇及小米料理創意來響應此一倡議。
 
/

復育部落的 vusam

Vusam 排灣族語意為小米種子、精子以及繼承家屋的長嗣。1953 年佳平部落遷居到現址後,隨著耆老凋零不再種植小米而遺失種源。

今年,以國際小米年為契機,在郭華仁教授的牽線下,獲得台大生農院提供 19 品系的小米種源,加上前任村長潘明良提供土地建置「1 號食農教育基地 」,佳平部落終於重見小米金黃色的光芒。

族人也在舊佳平部落開墾一塊農田做為「2 號食農教育基地 」,此基地不以產量為目標,除基本的圍籬外採粗放式管理,將野生動物的破壞視為食農教育中的一環,以表達排灣族人與自然共存共好的價值觀。

和許多部落所遭遇的問題一樣,現今擁有種植小米知識的多為耆老,多次討論後,長老們認為必須先將部落的年輕人當成 vusam 來培育。可以說,第一批接受食農教育的,不是外來客,而是部落的vusam 種子隊。

今年1月16日上午9點,佳平部落互助教保中心( 幼兒園 )、佳平部落青年會及文健站等幼、青、老三代都來到 1 號食農教育基地,在耆老的禱告中開始小米播種儀式。青年會成員在耆老的帶領下,紮實地學習了每個步驟。

/

Kubav 儲備工作假期

第一期小米收穫後,舉辦了三場「 儲備工作假期 」,為穀倉換新茅草屋,迎接 vusam 入住。

三場活動雖然有對外開放報名,但主要的目的仍是為了部落青年從耆老身上傳承準備茅草、砍竹子、綁縛茅草、製作穀倉的技術。kubav 的搭建意味小米收成,也象徵青年會的成熟。

/

Vusam 發芽工作假期親子場

為了趕在暑假中讓更多人認識小米,青年會於 8 月20 日主辦了小米播種工作假期親子場,以食農教育的形式帶領非原住民認識小米文化。

這場活動共有三組親子及四位部落的孩童,13 名學員參加,活動從過火除穢開始。上午以「 種植 」為主題,介紹小米的生命週期後,每位學員發下三穗小米,用玻璃瓶打擊脫穗,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卻是專為幼兒設計的破冰活動,孩童們立刻專注在動手的樂趣中。

接著至1 號食農教育基地,講師介紹小米的品種,讓學員各選一個品種混砂,學習以排灣族的撒種方式播種,最後在田區插上品系牌,親子一起用扒子覆土,就完成了播種的工作。

下午以「 收成」為主題,部落媽媽準備了代表平日餐食的搖搖飯、祭典食物奇拿富(cinavu ),還特別烹煮了第一期收成的小米,讓學員品嚐不同品系的風味。

餐後,學員學習梱紮小米。這個活動非常有趣,親子既投入又開心,配合耆老解說在地知識,豐富了 食農教育的內涵。排灣族重視小米,因此計算小米的收穫量有專屬的度量衡單位。

排灣族小米知識的細緻程度,若非從作中學,實在無法單憑背誦記憶下來,好的食農教育除了寓教於樂,更能傳承知識。


把青年當成vusam來培育是佳平的食農教育特色。

/

食農教育 : 成為排灣人

佳平的耆老常說,青年會的訓練是為了「 成為排灣人 」,一個排灣族人必須先成為部落人(caucau ),才能成為「 真正的人 」。佳平部落的食農教育有別於商品化的體驗行銷,他們從培育小米和部落青年成為 vusam 做起,進而邀請遊客一起進入 kubav「 穀堡 」餵養生命,以成就 umaq「 家 」與「 部落 」。這樣的食農教育從部落主體性出發,也獲得學員的肯定。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