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4期-【封面故事】走在「奇異復興」的路上
#復興區原來不只盛產水蜜桃? 還有台灣奇異果!
企劃—黃碩君 採訪—沈婷茹 攝影—蔡孝如
台灣人酷愛奇異果,進口量曾居世界第一。反觀本土奇異果的生產量,仍不及進口的 400 分之 1。
早於日治時代台灣就已發現原生種獼猴桃的存在,幸賴育種、生產、行銷達人們的一步一腳印,如
今,從高山到平地,抬頭中的台灣奇異果產業,正以重生的姿態華麗登場。
/
以原生種嫁接外來品種
原生的台灣奇異果,生長在中海拔的地方,又被稱為「 獼猴桃 」。原生奇異果大多長得像拇指一樣尺寸,其中較大顆的「 台灣羊桃 」,是屬於藤本植物,被認為是中華獼猴桃的變種,果實最大可以長得像雞蛋。台灣原生種奇異果低調蔓延在你我日常當中,在中海拔環境時常可見。
而當今的「 台灣奇異果 」,則是由台灣原生種作為基底,再嫁接其他品種長成。「 綠肉 」是蔣經國總統時代引進,分成「Heyward 」和「Bruno 」兩品種,口感香甜但吃起來較偏酸;「 黃金 」是從日本引進的紐西蘭品種,原名是「Hort 16A 」,是品種中維他命 C 含量較高的。還有一種是「 紅心 」,則來自中國四川,橫剖面的中央是紅肉,吃起來略帶甘蔗香氣。
中興大學的倪正柱教授,傾盡畢生心血研究台灣奇異果,他將對高接梨技術的知識轉移到本土獼猴桃的嫁接上。直到約十多年前開始,學術端的專業技術與種植端的農民栽培方式接軌,並以奇異果當作經濟作物。
/
深入部落尋找奇異果
這天,我們跟著農會總幹事高理忠的腳步,一起深入復興區。
出生於新竹縣尖石鄉也是泰雅族的他,國中時就移居過來。畢業後的他,在原鄉服務 23 年,最後在雲端上的國小巴崚國小校長退休。秉持著對教育的愛,受邀擔任農會總幹事後,他將他轉移成對農民的體貼照顧。
/
高總幹事分享,復興區最早開始種植奇異果,據聞是 1987 年退伍軍官錢飛清引進華陵里光華部落。後續在中巴崚地區,有景仁農場陳萬選院長栽培種植。不過到了 2023 年的今日,則是比亞外部落的邱猶浩兄弟種植面積最大,再往更深山處,還有青農湯雅雯種植。
農會對於奇異果地方產業的支持,從印製水果外盒開始,印製完成後以較便宜的方式供農民使用,讓他們可以減輕成本。
同時農會也正在思考,奇異果的格外品可能拿來做哪些加工品?例如氣泡酒是一個選項,又或者
是拿奇異果的白花來做花茶,都是未來考慮的方向。

/
對水蜜桃失望才投入奇異果種植
我們跟著高總幹事驅車向內山行駛,前往比亞外部落猶浩長老的田地,那是距離農會還有一小時車程之處,山上的空氣格外清新,九月帶點涼意。
比亞外是泰雅部落,與所有原住民部落相同,生活方式是與生態共存共榮、彼此尊重,現年六十六歲的猶浩長老說:「 仔細觀察大自然,會發現動植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說話。」他面對自然及務農工作,也是採用相同的態度。
從父親輩即務農,從小和爸爸一起種植小米、地瓜、玉米等主食,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成長過程體驗過老人家的智慧,猶浩長老從十幾歲父親過世後開始自力更生,大約從四十多年前當兵退伍後,即開始種植水蜜桃,那時候拉拉山已經以水蜜桃當經濟作物。
十三年前的連續幾個颱風,使猶浩長老的園子受到重創,該年度兩百多棵水蜜桃樹,四、五萬顆水蜜桃,在風災中全部落下,不僅無法賣果維生,前期投入的資金也化為烏有。
從那年開始,猶浩長老對水蜜桃失去信心,選擇降低風險的方式,是將園子裡的三分之一果園改種台灣奇異果。
既然種下去,就要等它結果
在放棄種植水蜜桃的隔年,猶浩長老遇到倪正柱教授,當時倪教授已經有在新竹尖石的基地,基地裡的台灣原生種獼猴桃,嫁接了十多種品種。
再一年,倪教授因車禍身故,猶浩長老來到尖石基地取得奇異果枝條,拿回到比亞外部落的農田栽種。這已經是他種植的第四年,直到此時,他才發現原來先前的品種,並不適合拉拉山,經過前面多年的失敗嚐試,留下最適合栽種的「 黃金奇異果 」。
而即便是適合的品種,還是經歷過一段栽培管理的摸索期。
前幾年他的園子結果量不足,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園子裡的公花不足,導致授粉量不夠,自然果實結得少。就在反覆實驗的過程中摸到訣竅,學會如何剪枝是替奇異果增量的關鍵要素。
猶浩長老謙虛的說:「 其實直到 2022 年,種奇異果才可以說是真正進入狀況。但既然種下去了,還是要等它結果!」
/
比起商業市場的快速更迭,他擁有的是更多的耐心,這種漫長等待的孤寂,往往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秉持著與土地環境共生的信念,猶浩長老位於中海拔 1,000-1,500 公尺的山上,果園已經有三十五年沒有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
他採用「KKF 自然農法 」,讓土壤培養出自然的微生物菌,不僅可以提高耐水性更可以防蟲、維持土地的自然地力,這些是他尊敬自然,選擇與自然共生的結果。
/
發揮手作技能及巧思
為了運送每年這麼大量的奇異果,長老與哥哥在果園中一起打造了一台像遊樂園的「 運果列車 」。之所以能設計出來,是因為原住民斜槓的工作型態。
早期在與「 比亞外部落 」隔著一個山頭的「 內奎輝部落 」工作,當時為了拉桂竹、山木,利用「 吊車 」加上「 捲揚機 」的原理,製作動力輸送列車。猶浩長老靠著當時學到的技術,做了這台可以吊運 300 到 500 公斤負荷的機具,將水果從低處運到高處,因應逐漸年長而負荷不了的體力,減省工作負擔。

/
讓綠肉台灣奇異果跑遍市集
從比亞外部落再往內山走,高海拔地區有青農湯雅雯在種植綠肉 Bruno,同樣是使用台灣原生種奇異果嫁接。原來是護理人員的她因為結婚而來到部落,捲起袖子開始務農。
奇異果種植期需要三年,直到第四年才能收成,園子裡雖然僅有八棵果樹,但因爲奇異果屬於藤蔓類,果樹橫向發展之下,所占的面積也很大,結果量充沛。因此在栽培技術上,她也毫不馬虎、精益求精。
她和復興青農何經龍一起在同一個果園工作,互相切磋農事知識。她笑著說:「 疏果也很費工,大概像一塊錢大小的奇異果,就要把它給摘掉。」但談話之間還是流露出不怕苦的輕鬆感。
她將山上的奇異果載到山下銷售,每到市集現場總有人因為「 台灣奇異果 」而感到好奇,問及如何銷售?她說:「 其實不用介紹,試吃了就知道。
台灣奇異果吃的時候所散發的香氣與天然的土味,讓人很喜歡,就像有人很喜歡土芭樂一樣,與國外進口的有很大不同。」以往只知道紐西蘭的奇異果,沒想到台灣奇異果的精彩故事,就從桃園市復興區拉拉山裡的部落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