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402期-【封面故事】翠綠鮮嫩新菜色 莿桐蔬菜芥藍芽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網紅Sandy 總幹事有方法,有策略地幫助農友。


翠綠鮮嫩新菜色 莿桐蔬菜芥藍芽
#莿桐鄉農會

企劃/吳德森 採訪、撰文/謝欣珈 攝影/胡景南 影音/陳鼎仁、奚安鴻

/

清晨,霧氣未退的雲林蔬菜專業區,
農友們正辛勤採收芥藍芽,
臉上滴下的汗水夾雜著農友間歡樂的交談,
握在手中是台北果菜市場曾創下每公斤近300 元的拍賣價的芥藍芽,
第一個種出「產銷履歷認證」的農友余仕賢、李麗娟夫婦
是如何在莿桐鄉農會的協助下,種出自己的一片天。

/

#種出第一張芥藍芽產銷履歷
務農就是要面對挑戰!

「來!吃吃看!」溫室裡余仕賢遞來從芥藍芽削下的一小段梗,要大家直接吃看看。印象中料理芥藍之前要先摘葉子,再把梗上的皮撕下來,炒出來口感才不會硬得不好吃,像這樣生吃難道不會又硬又苦澀?

狐疑地做好心理準備放進嘴裡,哇!不僅完全沒有草腥澀味,還清脆多汁帶著蔬菜清甜,怎麼這麼好吃!怪不得剛在市場出現的時候,一公斤賣100 至120 元,颱風天會飆到260 元,余仕賢說:「一分地可以收1500 至2000 公斤,算一算很嚇人吶!」


芥藍芽的嫩其來有自

蹲下來仔細觀察,芥藍芽與市場上常見的芥藍外表幾乎一樣,非專業者很難分辨,如果硬要說,採收起來的芥藍芽一定會有花苞,李麗娟說:「有花苞才有價值,開花還會掉價。」一年四季都能採收,拿種子請育苗場 育苗,大約25 至30 天再定植。「初期就要開始預防病蟲害,因為小苗的時候會怕它得疫病。」

屬於十字花科的芥藍芽,常見的蟲害是小菜蛾與黃條葉蚤,病害則有露菌病,不過種在溫室裡環境就比露天種植好調控,用藥比較安全,「比如在外面要噴十次,裡面只要噴個兩、三次,做防治就可以了,菜也會特別 嫩,露天的日照比較強,纖維會比較粗。」

定植後夏天30 天、冬天35 至40 天就可以採第一刀,位置大約在根部上來十公分,往上留五個生長點,「如果更靠近根部留到八個生長點,它的營養要分配到更多地方,會變得比較細。」爾後7 至10 天一個循環,等它長出側芽、花苞就能連續採收,理論上有長就能一直採,但是植株越老長出的側芽越細,細到採完的重量與價格只能打平工錢沒賺,「不符合成本就會把它打掉了。」
與一般一次性的芥藍不同,要採多次花費的工錢也高,余仕賢順手捏起一株嫩芽,說:「像這樣一心二葉是最貴、最嫩的,一斤要兩、三百塊,但是很輕不划算,就算有人特地要買也沒人願意採。」第一刀採下來的芥藍芽約50 公克,一般大小約20 公克,「這個只有1 至2 公克。」余仕賢補充,雖然去市場挑芥藍越粗越好,但上架到通路上就不一定了,「有的餐廳需求不要這麼粗,一道菜裡面有一棵太粗,比例上就沒這麼好看。之前賣給超市也是,一包250 至300 公克,粗的、重得的包三棵消費者會覺得量太少,我們就要選比較輕的包成四棵一包。」



芥藍芽,第一刀採收,最嫩,市場價格最好!


制訂芥藍芽產銷履歷,上架超市通路

芥藍芽不算難種,他們還是在種植初期遇到小小的挫折,「一開始不知道它整年都可以種,以為跟芥藍一樣要冬天種,但是太冷它會抽苔( 開花),結果第一刀只有原子筆這麼細。」好在它很快就能長出側芽,馬上追肥第二刀就會開始變粗。

穩定生產之後,有超市通路來談合作上架,超市的通路都必須有產銷履歷,「那時候全台灣都沒有人做,我們是第一個。」和驗證公司一起把芥藍芽的用藥規範定出來,造福後來上架超市的農民,自己卻從超市通路退出。「超市需要很大的量,我們沒辦法供應他們也沒辦法找到其他履歷生產的芥藍芽,驗證也是一筆費用,驗證公司就建議我們先不要續約,不用再多花錢,後來有比較多種芥藍芽的菜農做履歷驗證,超市又有需求,就讓別的農友去生產了。」
人家說務農就是像在賭博,要花多少本錢賭個機會總不好拿捏,量大的時候通路消化不完,農民得自己找其他通路;量不夠的時候又被通路追著跑;如果要自己賣,冷藏宅配又是一筆成本,怎麼做壓力都不小。

現在,芥藍芽主要還是繳交拍賣市場,不過最近莿桐鄉農會「來莿桐找Sandy 」到溫室拍攝短影音,亦刺激一波芥藍芽的買氣。「我們農會服務很好,總幹事很照顧農友。」從民國97 年搭第一間網室開始,農會總是主動關心、連結資源,「去登記就會協助你寫計畫。」如申請農業外籍移工,農會會先來算農地面積、盤點需求,再幫忙送件;小地主到專業農亦是;還有植物診療師進駐也受惠良多,「你有問題打一通電話,他就會來田裡幫你看到底是什麼狀況,總比去農藥行買一堆農藥回來好,至少先有一個人幫你把關。」就像人生病,去藥局買成藥吃不好,不如去看醫生,對症下藥。


面對挑戰,農業就很好玩

比眼光也比技術,他們夫妻倆能不斷嘗試開發新的、市面上少見的品種作物,仰賴不斷精進的農業知識,一面遇到問題一面解決,會比較容易跨進從農之路。「有時候大家都沒得收,我們還有得收就算不錯了。」

眼睛裡閃爍著對農業無限的熱血與熱情,他們非常鼓勵青年都來從農,「農業很好玩!沒錢沒關係,農會可以借,利息很低!」只要走過三年,幾乎都能穩定下來。強調「心有多大就能做多大」,那現有的面積設施加露天4.5 公頃還要再擴大嗎?余仕賢調皮地搖搖頭說:「我要準備退休了。」李麗娟則笑著說要選會賺錢的種,「要挑有困難度的,不能跟大家種一樣的,那就沒什麼意思了。」

夫妻一起務農,以前會因為意見不同吵架,互不相讓就各自用各自的方法試看看,磨合久了,田裡的工作自然就分配好了。但兩個人不代表兩份薪,他們倒不建議青農夫妻一起投入,「先一個人就好,最基本的飯碗要保住,不然兩個人一起沒有賺錢、沒有飯吃,風險很高。」話鋒一轉,他們又說「只要做起來,年收百萬、千萬都不是問題!」

畢竟有莿桐鄉農會做後盾,不用擔心太多,先放手去做吧。



回首來時路,余仕賢,李麗娟夫婦笑談過往的辛酸與豐收。



短影音行銷變現,莿桐務農共好又利他

/

「帶大家來看一下芥藍芽!」帽子、墨鏡、 白襯衫、黑手套,以及招牌微笑,莿桐鄉農 會總幹事張鈺萱CEO 親自上場,拿起剪刀 採收芥藍芽;下一秒田間架起卡式爐與大炒 鍋,先以農會出品的「莿桐說的蒜」爆香, 再把菜放入,三分鐘就炒好一盤鮮嫩的芥藍 芽。

這是「來莿桐找Sandy 」短影音頻道今年 一月上架的影片,吸引32 萬人觀看,粉專 所成立的「莿桐田田圈團購」社團,影片 上看起來超好吃的芥藍芽也吸引團友們秒殺 下架。

/

吸睛的農業創意

 一部芥藍芽的短影音,引起大眾的興趣,也點燃粉絲購買力。

Sandy 張鈺萱上任總幹事以來,常以農業創意吸引媒體報導,2007 年3 月9 日就職,4 月初清明節前後十天,正值莿桐蒜頭採收期,就以「莿桐說的蒜」蒜頭飲食文化加上農業美學,為莿桐蒜頭做了一次完美的行 銷。

傳統農會組織運作都是以部門分類,如信用部、推廣部、供銷部、會計部等等,在這框架運作需要較多的人力,Sandy 用企業化的經營管理,以跨部門組專案團隊方式,從現有人力中來發現人才,也讓更多人有機會學習專業以外的業務。以「農業文創」、「農業美學」為發展核心,透過品牌行銷,提升農民辛苦種植的農產品價值。通路的高上架費,讓利潤壓縮,逼著一定要轉型,自媒體行銷的低成本,讓她想到做團購。

團購的運費成本高,她先規劃縣內近距離的團購,請每位同事找十個有購買力的親友,由同事負責送貨,第一個月就賣出好成績,為了鼓勵同事們,農會提撥10% 分潤當獎金。


短影音賣農產,線上圈粉線下變現

地域型團購做出了信心,Sandy 把目標放遠,要在全國圈粉。她發覺短影音是個趨勢,花了兩年時間研究,帶著同事們積極參與農訓協會開設的短影音、小編等相關課程,再找專業團隊拍攝、剪輯,親自上場介紹莿桐鄉甚至雲林縣的優秀農民及農產品、在地餐廳、小吃、百年老店、農會貸款業務與巷仔內美食等。上架三個月,自然觀看數就突破600 萬,目前自然觀看數已破1000萬,追蹤者來到了3.9 萬,這就是短影音的擴散力!經過Sandy 介紹的店家生意變好了,南瓜園在過年塞爆了,莿桐旅客也變多了。
短影音拍攝題材很重要,以芥藍芽來講,很多人沒看過也沒吃過,這是第一個重點;田間實景拍攝,讓很多消費者看到,從產地到餐桌,從泥巴到嘴巴的實況,激發出粉絲的購買力,也做了最好的食農教育。

第二點是田間直接料理,讓粉絲了解芥藍芽可輕鬆上桌,連不會做菜的Sandy 都可輕鬆上菜,增加大家的購買慾。影片最後一定要連結至「莿桐田田圈團購」社團,看完影片即可下單,簡易操作輕鬆購物。

第三個重點是定價,把過去付給通路商的費用,直接回饋給供應的農民和消費者,農會獲利也會同時提高,創造出共好。



「來莿桐找Sandy」短影音的成功,建立農會在農業的行銷典範。


改變觀念打造KOL, 農業也要跟上潮流

影片的主要目的雖然是圈粉賣東西, 但Sandy 還想靠短影音的影響力來打破一般大眾對農夫、農村與農業的印象,讓大家有機會看見不同的從農方式。李麗娟與余仕賢夫妻倆是莿桐鄉唯一在溫室種芥藍芽的農民,也是全台灣第一個做芥藍芽產銷履歷的農民。觀念改變,行為才會改變,技術提升了,營收也同時增加。 搭建溫網室設施、正確的從農觀念,加上不斷地上課學習,吸收最新的農業知識,以因應氣候的異常。

熱愛學習、勇於改變,Sandy 上任以來接連推動許多創新業務如植物診療師,從2016 年政府試辦階段,就第一個與莿桐鄉農會合作,嘉大、台大的老師們常帶著學生到莿桐田中央實習,從協助農民做監測開始,一步步將莿桐特色作物建立完整檔案,包括輔導的農民造冊,每一種作物的好發病蟲害及診療記錄等,建立完整檔案資料庫,方便日後的輔導。

農會有了植物診療師後,農民在作物發生問題的第一時間,就能將樣本送到農會來,馬上診斷即時處理,病蟲害是不等人的,今天發生明天可能就擴展到全部田區,如無法即時診治則損失慘重。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預防勝於治療的植物診療,讓莿桐的小黃瓜打進了全家超商。

對於務農二、三十年的資深農民來說,改變觀念並不容易,「你全面性的去輔導,一定會碰得滿頭包。」培植每個農產品項的模範生,再擴散影響,讓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如種植芥藍芽的李麗娟夫婦,很常參與農會開設的課程,隨時吸收新的農業資訊,不斷尋找還沒人種的新產品新品種,芥藍芽就是他們觀察市場之後的嘗試。「市場喜歡新產品,消費者沒看過、沒有買過的。從市場需求端再回推到種植,他們很願意去苗場、改良場聊天,看看有沒有新的東西。」


   
專業認真,服務親切是在地農民對莿桐植物診療師的印象。


共好利他,農會要做農民後盾

位於濁水溪流入雲林縣的第一個鄉鎮,莿桐鄉的營養水質讓芥藍芽種出來鮮嫩脆甜,在通路與團購上皆有亮眼成績,讓Sandy 未來幾年,想將芥藍芽打造成地區品牌。她想循莿桐鄉文心蘭出口日本的合作模式,讓專業在芥藍芽種植的農友,從生產者兼管理指導者,讓種出來的芥藍芽品質ㄧ致,再由農會幫忙做品牌行銷,讓農民少競價,創造共好利他,其實這才是農會存在的價值。

展望未來,她認為農會現階段的農業推廣,已不能止於種植技術,協助年輕農民做自媒體行銷,扶植更多優秀典範、傳承好的經驗等,都是農會未來所要努力的方向,Sandy拉開招牌笑容誠懇地說。



有關莿桐——芥藍芽產業影片請看▲

.
.
.
.
.
.

(ps.有關甘藍家族介紹 等精彩內容與照片,請詳見402 期農訓雜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