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4期-【萌觀點】空戰陸戰雙路齊發
#可以透過哪些方式和平台和工具來推廣商品?
撰文—莊雅萌
/
首先跟大家介紹商品( 數位 )行銷推廣一定要認識的 R.A.C.E. 策略,我採用Smart Insight 的模組加上我個人的建議;大家在使用時只要先釐清自己商品目前是處於哪一個階段?便可對應關鍵測量指標和行動方案。
空戰推廣主要包括:建立品牌官網、搜尋引擎最佳化 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自媒體經營( 品牌 Line 官方帳號和社團、FB、IG、YouTube、Podcast )、電子報行銷、大眾 / 戶外媒體、K.O.P./K.O.L.、口碑行銷、顧客關係管理、數位活動(APP 遊戲、會員活動、體驗營......)、第三方媒體 / 廣編、......等;陸戰主要包括:參展、市集 / 展售會、聯名行銷、素人體驗、實體活動( 記者會、講座、媽媽教室、工作坊、roadshow......)、口碑行銷、顧客關係管理、參賽......等。
/
建立品牌官網
品牌成立後是否需要有自己的官網?這是第一個要思考的問題。當然初期你可以將自己的商品先上架在其他電商平台或實體通路,但我認為這只是過渡時期,消費者若想多了解品牌一定會上品牌的官網來仔細研究,除非你提供給其他上架平台的資訊夠詳細,但其實也可能會受到該平台制式框架的限制,無法暢所欲言。
成立官網有很多好處:可以詳細且靈活的透過文字、照片、影片介紹和抽換自己的商品和呈現的內容;透過搜尋引擎優化(SEO),讓品牌的能見度及觸及率提高;建立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感和黏度;曾發布過的內容可以累積,流量不會被稀釋;可以知道瀏覽的數據;可以直接銷售商品蒐集顧客資料。
/
搜尋引擎最佳化 S.E.O.
根據 We are social 顧問公司的調查,2023 年,台灣社群平台用戶總數已達 2,020 萬,占全國 84.5%;其中 18 歲以上人口,社群使用率已達 95.4%,位居全球第 10 名。
有關搜尋引擎的使用習性,由於消費者習慣搜尋資訊且只會留意搜尋結果最前面幾頁的連結,所以不少網站都希望透過各種形式來影響搜尋引擎的排名,讓自己的網站可以有較好的排名。
雖然搜尋排名演算法規則不斷在變換,但只要提供相關性、對使用者有用而且優質獨特的內容,以內容行銷的方法,軟性地吸引潛在的客戶,使用者自然會找到你的網頁,意即自然搜尋結果(organic search ),這是透過搜尋引擎最佳化後所得到的排名;所以透過提高網站內文品質、網站架構、外觀設計與使用者體驗來獲取更好的排名都是頁面優化 On-Page S.E.O. 的目標。
/
自媒體經營
現在已經很少收到直接來電的促購電話,取而代之的Line 群組、社群媒體、E-mail 等,行銷內容上,也以品牌內容、短影音、共創方式等,讓大眾有較多的參與並認同品牌。
提醒大家不論是 Line 官方帳號、FB 粉絲頁、IG、品牌YouTube 和 Podcast,記得發文 / 影片的頻度要固定,發表之前亦須先企劃,不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才能產生綜效和黏度。
/
Line ( 官方帳號和社團 )
根據 We are social 顧問公司的調查,2023 年,台灣16-64 歲人口中使用 LINE 達 91%,位居第一位( 未計入 YouTube )。現在很多品牌都會在 Line 上經營社團,因為 Line 官方帳號經營成本低、可以維護顧客關係、推廣商品資訊、可以採私密的一對一互動建立信賴感,提高忠誠度。
品牌操作 Line 之前官方帳號需有一定數量的好友,所以加入門檻要很低,只要找到品牌的官方帳號就可以加入,客戶可以透過搜尋品牌帳號、掃描 QR Code 或點擊連結......等方式加入,簡單方便。但重點是如何吸引消費者加入?可以提供一些誘因,如:累積點數、贈送優惠券、提供免費貼圖......等。
/
FB ( Facebook 粉絲頁、社團 )
根據 We are social 顧問公司的調查,若不計入 YouTube ,2023 年台灣 16-64 歲使用 FB 達 85%, 居第二位 (LINE 居 首, 佔 91%), 使用FB Messager 的比例達 60%。就行銷目的而言,FB 粉絲頁仍是目前品牌曝光的好選擇之一。
此外,需特別注意發文的頻度要固定,發文內容需與受眾有關,千萬不要只是商品促銷訊息,可以多介紹商品生產方式、環境、商品差異化特點,家人的凝聚力;照片也要漂亮吸睛,有生命力。
/
IG ( Instagram )
根據 We are social 顧問公司的調查,2023 年台灣16-64 歲 IG 使用率達 65%, 居三,其中 13-19 歲的用戶使用限時動態的比例高達 85%;20-29 歲和30-39 歲使用限動的比例亦多,這兩個年齡層佔台灣IG 用戶約一半。
IG 的內容發佈形式有貼文、限時動態、影片、短影音 (Reels) 四種,目前沒有明確的官方數據顯示哪一種內容形式擁有更高的演算法比重?所以建議各種形式都試試,再從成效數據調整各形式佔比。
此外,IG的貼文要加入時事等熱門議題、注意排版圖片風格的一致性、可利用表情符號、鼓勵粉絲參與互動、善用Hashtags 等,並統計出適合發文的黃金時間。
/
YouTube
根據 Ipsos 2022 年的調查發現,台灣民眾每天觀看 YouTube 時間已經超過 85 分鐘,有 62% 同意YouTube 幫助他們決定要買什麼。超過八成的 Z 世代認為 YouTube 是最能幫助他們做出購物決策的影音平台;會透過影片中的廣告助認識新品牌或新產品; YouTube 擁有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獨特內容。
YouTube 涵蓋長、短影音、直播格式等,可以透過手機簡單拍攝製作影片,也可以是高成本製作的精緻內容,只要創意吸引人就會有不錯的效果。
/
Podcast
Podcast 一詞是蘋果公司產品「iPod 」和「broadcast 」( 廣 播 ) 的混成詞。Podcast 可以在任何時間收聽,就像是聲音版的 YouTube。它不需要使用特定平台,台灣人最常收聽的有 Apple Podcast、Spotify、KKBOX、Firstory 等。
Podcast 的錄製需注意幾個層面,如:片頭引言、單集時間、音質好壞、噪音、系列主題、邀請來賓、與聽眾互動、片尾統整、分析成效等。
/
K.O.P. 專業人士 /K.O.L. 網紅推薦
藉由第三方專業人士K.O.P.(Key Opinion Professionals)或網紅K.O.L.(Key Opinion Leader) (包括YouTuber、社群網紅、部落客......等 ) 的影響力和聲量,將產品的功效與差異處在社群平台擴散出去,通常可以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感、延燒話題熱度和討論度、為品牌帶來流量、口碑、接觸到新消費者和提高購買率。
過去一年有越來越多的 K.O.P. 加入市場,消費者對 K.O.P. 的信服度和偏愛度亦較 K.O.L. 高。雖不知這種推廣方式還能受消費者買單多久?但估計應該至少還會有 2-3 年光景。
/
素人體驗
有些消費者不一定會買單 K.O.L. 網紅推薦的商品,所以不少品牌會執行素人體驗,尤其是新商品上市前,一方面可以蒐集成效,供產品研發參考;亦可由各面向體驗成效確認商品傳播溝通的切角;還可以將體驗的數據在平台上發布或印在商品宣傳物上;更可以事先和素人談好撰寫心得文字數,該附多少張照片,請素人在個人的社群上發表試吃 / 試用心得。
素人體驗可以提高曝光量,增加社群聲量,也可以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感,吸引那些不相信網紅的客層。
/
綜合上期和這期的文章,希望大家在推廣商品時能同時注意空戰 ( 線上行銷推廣 ) 和陸戰 ( 線下行銷推廣 ) 的重要性。在這裡祝福大家行銷推廣策略奏效,商品大賣,氣勢如虹。
(此篇文章分為上下集,分別在農訓雜誌393與394期呈現,更多優缺點及建議分析全文請至配合通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