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83期-【特別企劃:城裡的農業】德行里繽紛農趣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城市裡的療癒小天地

撰文—羅德禎 攝影—蔡孝如
 
清晨,城市尚未甦醒,在士林區德行里德行公園一角,已經洋溢著生氣蓬勃的氣息。晨運的民眾、帶孩子出來放風的父母、集合在此社團練習的學生們,還有蹲在園圃旁除草澆水的社區阿姨……鏡頭拉遠了來看,公園四周大樓林立,旁邊是象徵時尚流行的購物天堂天母SOGO百貨公司,而園圃中種的也不是一般公園中常見的觀賞用植物,而是當季時令蔬菜,如大陸妹、韭菜、蘿蔔、蔥、芹菜、茴香、掛菜,「在百貨公司旁邊種菜」這種看似違和的畫面,其實是德行里里民的日常,而這一切的起點,則要從2015年德行里加入台北市政府推動的田園城市計畫說起。
 

// 德行里繽紛農趣Profile
台北市政府柯文哲市長自2014年上任以來,便積極推動田園城市,鼓勵公有建築樓頂建置園圃,也開放社區提案,邀集居民一起來打造他們心目中的園圃。而德行里就是在這樣的政策推動下,在士林區德行公園中,鑲上一顆美麗的綠寶石。台北市政府希望以示範園圃為基地,透過各種推廣活動,讓在都市水泥叢林中生活的人們,除了假日投入山林懷抱之外,也能在居家就近的空間建置園圃,在捷運走路可及的日常生活範圍內,享受田園城市綠生活體驗,還能時常摸摸土、種植些植物。


萬事起頭難
「柯市長上任後推動田園城市政策,鼓勵台北市12個行政區,都有市民願意投入,因此舉辦城市園圃種子師資培訓班,士林區公所問我們能否參與,於是我跟里幹事和另外一個里的鄰長,就報名參加培訓班了,」德行里里長張僡美分享。
 
當時,張僡美並不知道里辦公室屋頂有一塊空地,「還是天母SOGO的人打電話告訴我說我們屋頂的草長得比人高,我才知道辦公室樓上有這樣一塊區域可以運用。」培訓班上了四個月之後,張僡美和另外兩位夥伴便開始規劃如何設計園圃,根據田園城市計畫規定,希望園圃種植可食植物,並定位為「可食地景」,加上當時食安風波頻傳,透過鼓勵民眾在居家陽台或屋頂自然種植可食植物,不啻為推動食安與食農教育的好方式。
 
有了場地,也知道要種些什麼,但沒有人力怎麼辦?當時張僡美是新任里長,里民人脈不廣,「我藉由開設如何在自家陽台種菜?如何抓蟲施肥等課程,把里民集合在一起,這些主題其實很多里民都十分有興趣,卻不知道去哪裡上課,」張僡美說第一期課程大約有15位里民參加,最後雖然留下來投入志工行列的只有兩位,但起碼是一個開端。



志工們種起來
因為人力不足,德行里繽紛農趣草創初期十分辛苦,可是當開始種植並且有了成果之後,許多里民經過會好奇詢問,志工招募也愈來愈順利。此時,學企業管理出身的張僡美,深知要讓園圃運作上軌道,必須要有一套制度,便於管理。於是,她除了組織志工,還設置一位園長、兩位副園長,都是由志工自己推選出來;此外,志工每週要輪值兩天澆水、整理菜園,早上下午各一班,每班三位,大家可以自行排班;每週六則是固定聚會的時間,希望全員參與,交流分享種植心得;每三至六個月也會有一次大聚會,開會討論菜園相關事宜。
 
針對新進志工,張僡美也有一套規定,必須實習三個月,配合排班、澆水、施肥、拔草、抓蟲,三個月過後,全體志工會開會決定新進志工是否合適,通過了才能成為正式志工。張僡美說:「招募志工我覺得寧缺勿濫,大家先把遊戲規則講好,真的願意奉獻、不感覺辛苦,才適合進入這個組織。」…………..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