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3期-【封面故事】土相金身 水林甘藷
撰文―謝欣珈 攝影―連偉志
北港溪帶來海風鹹鹹,水林土吃了長出甘藷甜甜。別的作物不好活的艱辛環境,卻是台農57號更加鬆軟綿Q的福地。若說甘藷象徵著台灣人吃苦耐勞的打拼精神,那外表粗糙,內在金黃發亮的水林甘藷,就更是水林人骨力做、憨慢講的最佳寫照。幸好風水輪流轉,讓總是與艱苦相伴的甘藷搖身一變成為大受歡迎的養生寵兒,畢竟只要有機會撥開不起眼的粗糙土相,就很難不愛上如一場美夢般香甜軟綿的金身。
早晨的冬陽暖暖地烘著鬆軟的田土,剛從地底被翻出來的甘藷懶洋洋地躺在上面,等著快手快腳的婦女們前來揀選、分級,送到消費者手中。因為現在,也就是農曆11月中旬到隔年的3月中旬,是甘藷最好吃的時候。「早期老一輩都吃甘藷籤,中生代有米配甘藷籤也還是困苦的時代,現在新生代都把甘藷當成養生聖品了。」水林鄉農會總幹事洪丁仁從古早說起。
水林自明朝海盜鄭芝龍、顏思齊始,是漢人最早抵台開拓的地方,從現今還保存沿用的「番薯村」地名追溯,在開墾時此地已有野生甘藷蔓生,移民搭寮定居拓荒時便砍些來種,討些溫飽。「不過早期的甘藷很難吃,後來都是種給豬吃。」一直到1953、54年經由農業試驗所改良種苗後,將命名為台農57號的品種讓水林鄉順興村的農民試種,沒想到不僅產量豐富,又比原來的甘藷好吃很多,慢慢越來越多人種,才廣為人知,成為水林甘藷最主要的品種。天時地利加努力,水林甘藷得第一不過水林甘藷有名,還拜得天獨厚的環境所賜。土壤是砂礫土,不過最重要的一點是靠近北港溪,出海口的海風大又鹹,灌進來吃鹹了土,別的作物不好活,卻很適合甘藷慢慢長,甜度更高。從此水林出產的甘藷成為好吃的品質保證,但是到打響名號,還要靠90年代一鄉一特色的推動。
農會從1999年開始計畫推廣、2001年開辦「水林甘藷節」活動至今,除了轟動吸睛的「千」座土窯一齊開焢之外,還有結合甘藷的趣味活動,如挖甘藷、種甘藷、扛甘藷,讓參與民眾寓教於樂,也讓水林甘藷聲名遠播,從2001年就穩居全國產量之冠,至2004年種植面積從600公頃成長到800公頃,產量也從13,000公噸成長至20,000公噸。
除了農會努力推廣,千禧年後國人開始注重健康,也讓具有健胃整腸能幫助消化、排便的甘藷搖身一變,成為減肥、養生聖品,具有豐富的食物纖維、維他命C、維他命E、鉀等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且價格親民、取得容易,使得烤甘藷擺脫「窮苦生活」的形象,再度進入常民生活,甚至連便利商店也看準商機,分別引進冰心甘藷、烤甘藷等產品。
這波「甘藷養生潮」帶起的購買力,使水林甘藷的種植面積在2005年一舉增加至1,280公頃,隔年甚至來到1,500公頃的高峰,足足比第二名的彰化縣大城鄉多了3倍,產量升至30,000公噸,占全國兩成。不過這還不是水林甘藷的高峰,2016年水林鄉農會申請「農業經營專區計畫」,整合各自努力的農民與零碎的農地,在種植方面傳授甘藷常見的白絹病、軟腐病、甘藷蟻象等防治方法;銷售方面採契作、共同運銷,並協助農民申請產銷履歷,在產與銷中間協調,使價格穩定,農民能達到最佳收益,向心力高,種植面積也一度擴大到1,800公頃。
農地彎腰千歲團,缺工問題怎麼解?
「不過現在的面積已經差不多飽和,不能再多了,再多價格就會滑落,所以我們也會勸年輕農民,改種有更高經濟價值的蔬菜。」洪丁仁說水林甘藷品質有目共睹,在產銷方面其實不算有太大問題,真正需要操心的,是在人力。全國高齡化排名第四、且人口外流嚴重,放眼望去在甘藷田裡忙的清一色是俗稱「千歲團」、已是阿嬤年紀的 「阿姨」們,而田主更是高齡83歲,咕噥著「現在田裡都是老人家」。問她怎麼不休耕輕鬆一點呢?她理直氣壯地說:「不然田裡要放空嗎?」
其實農會也曾經引進農業外勞來舒緩缺工現象,「但是外勞種的方式不像本地人,比較隨便。甘藷苗有一目一目,種的時候要至少三目插進土裡產量才會好,他們插得淺,產量就低。而且有些外勞也待不住,不曉得是不是不適應,有的待一天就跑,申請7、8位,跑到剩3位。」人力不可靠,就只能冀望機器。目前採收已經能用機械除藤,將地底的甘藷翻上地表,省下不少力氣,且有農民正在研發從除藤、採收、分級一條龍的機器,未來要是連種植也能機械化,就能解決目前產業最嚴重的缺工問題。
甘藷品種多,不怕消費者挑嘴
「其實小時候我最怕吃地瓜。」農友說,早先種植技術還未精進,被甘藷蟻象叮咬產卵,讓甘藷帶有一種臭味的「臭香」(tshàu-hiunn),以及得到軟腐病,收成時帶土,摸起來濕又軟爛的「下底」(ut-té)都很常見,「最怕是過年收成的時候要去曬甘藷籤,儲存在大穀倉裡,給豬、給人都要吃很久。」蕃薯籤難吃,新鮮甘藷就好吃多了,洪丁仁說「烤甘藷當時比較少,都是用火燒鼎下去水煮,放一點鹽巴會更甜。現在改良過後的甘藷已經沒有纖維,好吃很多了。」品質提升,品種也五花八門,水林鄉多數種植台農57號黃金甘藷,產量超過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