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85期-【特別企劃】科技綠能與生態養殖共存榮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科技綠能與生態養殖共存榮
養殖漁業先鋒黃國良

撰文楊佳梅   攝影—陳吉鵬


自謙為臺灣水產養殖業的長工阿良-黃國良,台南北門人,家中世代養殖虱目魚,阿良從高中起就離開家鄉在外闖蕩,累積豐富人生閱歷,曾在中國LED產業擔任高階經理人,年薪千萬生活優渥,因父親年紀大,10多年前他回鄉接下父親的魚塭,繼承養殖虱目魚家業。


/

翻轉傳產思維,獲獎無數

他堅持理念,以低密度、友善無毒的養殖方式,一年當中只有半年養魚,其他時間用來養水養土地,所養殖的虱目魚及白蝦獲得產銷履歷,多次獲得國內水產界最大獎項海宴獎肯定。他也是台灣第一家拿到歐盟認證的養殖業者。

黃國良榮獲百大青農、產銷履歷達人,他是養殖達人兼發明者,所研發的造流增氧機更吸引Discovery頻道紀錄採訪。


/

智能養殖,數據與經驗的累積比對

由於養殖漁業相當耗電,加上極端氣候影響養殖難度一直在增加,還有養殖業長期被盤商剝削,漁民無合理利潤,因此他將科技導入養殖,節省成本,養殖出高品質風味佳的魚,再透過自家的網路平台創立通路,提供給台灣及全世界的消費者。

阿良坦言,目前所謂的 AI智慧養殖,其實還是物聯網的概念,利用sensor(感測器)將數據傳到漁民的手機。
他認為,如果只看即時數據,其實沒有多大效益,重要的是看每個數據的交叉比對,並加以分析數據曲線所代表的意義。

近2年,他與寬緯科技更進一步合作,將這4~5年累積的大數據,藉由演算法讓程式自動開藥單,未來,水聚寶除了提供數據外,還可以提供不同的解方,更加智慧化、人性化。


/

起步的 AI 養殖,最缺基礎建設與經濟規模

與鄰近養殖先進國家相比,台灣最缺的是養殖基礎建設及經濟規模化。從小生長在漁村,投入養殖業10多年,阿良對於當前台灣養殖業感受甚深,感嘆「土堤還是土堤、水車還是水車」,相較於東南亞、中國等養殖業可說是落後許多,最主要原因是台灣養殖的基礎環境30多年不變,漁民沒有多餘的資金去改善養殖環境及基礎設施,到目前仍是看天吃飯的行業。



/

養殖為主的漁電共生,帶動產業升級

阿良認為漁電共生概念正確,對養殖業來說更是產業升級的大好契機,但光電的架設須建立在「養殖為主,光電為輔」的基礎上,才真正對養殖漁業有幫助。

基於「正確的案場規劃」及「合理的產銷規劃」的理念,他希望創造一個漁電共生的示範場域,透過光電資金的投入,提升台灣養殖基礎建設,經由正確的案場設計,結合智慧養殖、多物種生物鏈養殖方式、計畫生產等配套措施,創造出養殖業、光電業雙贏的共好局面。

黃國良認為,漁電共生是養殖業產業升級的大好契機,但「正確的案場規劃」及「合理的產銷規劃」很重要。




(全文詳見- 385期農訓雜誌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