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5期-【特別企劃】用對方法 看準趨勢
用對方法 看準趨勢
王哲謙向養殖規模前進
撰文、攝影—陳吉鵬
靠海的佳冬位於屏東平原西南隅,從早期民國六十年代的鰻魚、草蝦一路走來,演進到目前是台灣養殖石斑、午仔魚的重鎮,波光嶙峋的魚塭、水花陣陣的水車,成了這裡最具代表性的風景;王哲謙的父親和祖父兩代以養殖漁業維生,因為這類粗重的體力工作,在鄉下基本上也找不到對象,父母早就不想讓兒子繼承,大學念的是家裡中意的機械系。
但是一場莫拉克風災讓家產幾乎全軍覆沒的慘痛經歷,反而激發他未曾熄滅的養殖熱情,十年前退伍即刻洄游返鄉,成為當時全佳冬最年輕的養殖新力軍。
/
睡得安穩,更牢靠的科技設施
近兩年前因應政府政策推動,自籌經費投入結合綠能室內養殖場的興建,占地200坪,也在去年順利投產,室內做為魚苗繁殖之用,可以提高育成率工作環境也更好,不僅有售電的被動收入降低成本,更為友善環境貢獻一份心力。
因為好處眾多,審度時機未來將會繼續加碼增建;身為一個現代漁夫不但要「用對方法」,「看準趨勢」也很重要。王哲謙說,如果晚個兩年不但補助少了,加上疫情、戰爭影響,原物料價格上漲建造成本將會多三成。
透過手機全天候偵測水中各項數據,掌握漁場的正常運作。
/
擴大養殖,以市場與行情為導向
以宏觀的視野、有別於傳統養殖戶保守做法,王哲謙的策略是擴大養殖面,從種魚、育苗到成魚垂直整合,以市場需求與行情為導向每年調控,從供應養殖戶魚苗到賣成魚到市場靈活操作,將投資理財觀念發揮到淋漓盡致。
他養殖前都先精算成本與報酬,專門挑戰高難度的魚蝦,因為只選績優股,才能穩定收益,當魚苗行情好時就賣魚苗,行情差時就將魚苗養大再出售;戰略上取得制高點,不但知道怎麼養,更懂得如何賣。
/
永續繁茂,漁電生態三贏
王哲謙認為「科技結合管理系統的AI養殖是必然且應然的趨勢」,並樂見綠能、科技結合養殖生產之模組化,能配合不同魚種或生產階段的養殖模式,統合資料傳送於雲端資料庫,未來專家決策的日益完善並推廣,及時遠端監控方式可以增進養殖管理之便利性,減少養殖勞力之付出。
應對漁村人口老化、缺工的問題,提高青年返鄉從漁之意願,並促進養殖漁業之產業升級,增進養殖收益,以創造「漁電生態三贏」,向漁業永續繁茂的新里程碑邁進。
科技結合管理系統的 AI 養殖,是必然且應然的趨勢。